说到海蜇 ,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大概是“好吃的” 。 诚然 , 老醋蜇头、凉拌蜇丝 , 这些用海蜇为食材的菜肴都爽脆可口 , 是下酒的好伴侣 。 然而在另一些情况下 , 海蜇却又会变得十分凶猛——对于在海水中游泳嬉戏的人来说 , 海蜇就是难以察觉的凶手 , 碰到海蜇 , 轻则受伤 , 重则致命 。 就在几天前 , 就有新闻报道 , 大连一名4岁女童在海中游玩时被海蜇蜇伤 , 在送医后不久 , 出现口吐白沫、意识丧失等症状 , 最终医治无效身亡 。 那么 , 餐桌美味何以摇身一变成为了杀人凶手呢?
文章插图
海蜇与水母
在讨论海蜇前 , 我们先来看一看一个和海蜇经常弄混的概念——“水母” 。 通常人们头脑中水母的形象 , 是在水族馆或海洋馆中的水槽内优哉游哉游动的、云霞一般的动物 。 其实 , 水母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 , 它是对所有能进行浮游生活的腔肠动物的总称 。 腔肠动物是一种原始的多细胞生物 , 只有内外两个胚层的分化 。 然而 , 腔肠动物已经具有了原始的肌肉、神经等组织的分化 , 现今地球上的所有动物 , 都是由原始的腔肠动物演化而来 , 因此算得上是我们的“老祖宗” 。
文章插图
腔肠动物包括了固着生活的水螅类和珊瑚类 , 以及自由生活的钵水母类和栉水母类 。 那么 , 是不是钵水母和栉水母能和水母画上等号呢?这也不对 , 毕竟 , 要称作“水母” , 只要能够自由移动就可以 , 因此一些水母种类在生长的某一时期是以固着或群体形式生存的 。 例如我们常听说的“桃花水母” , 其实就具有如同水螅一般固着生活的阶段 , 而有名的“僧帽水母” , 则是一大群类似水螅的个体的集合——从分类学上来说 , 它们也的确属于水螅纲而不属于钵水母纲 。
文章插图
而我们所说的海蜇 , 其实是人们对大型海生水母的统称 。 从动物学上来说 , 真正能称得上“海蜇”的 , 只有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海蜇科、海蜇属下的四种海蜇:海蜇、黄斑海蜇、棒状海蜇和疣突海蜇 。 而同科不同属的沙海蜇 , 也因为它的身形 , 混到了一个“海蜇”的名头 。
文章插图
所谓“根口” , 是因为这些海蜇的腕的基部彼此愈合在一起 , 从外观上看不到海蜇的“口” 。 海蜇实际的口 , 开口在各个腕的末端 。 而当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后 , 消化腔会如同树的根部一样分支 , “根口”一词由此而来 。 所以这些愈合的腕 , 就被称为口腕 , 而它更被人所知的名字就是“海蜇头” 。 而大而圆的伞盖 , 就是所谓的海蜇皮了 。 不过 , 在端上餐桌时 , 海蜇头和海蜇皮的细胞组织已经被明矾和盐腌渍而脱落 , 剩下的只是可以食用的肥厚脆嫩的中胶层 。
文章插图
海蜇为什么这么凶?
海蜇之所以以“蜇”字命名 , 点出了其一大特点 , 就是能够蜇人 。 其实 , 海蜇并非有意为害人类 , 它的这一能力 , 其实是为了进行捕食和自卫 。
海蜇蜇人的“装置”被称为刺细胞 , 它分布于海蜇口腕下部众多的触手表面 。 刺细胞的本质是一个特化的细胞 , 细胞内部有一囊状结构 , 称为刺丝囊 , 里面盘绕着一条纤细但顶端尖锐的刺丝 , 细胞表面还具有一个棘突 , 作用类似于扳机 。 当刺细胞受到物理碰触时 , 刺细胞细胞膜变型 , 棘突发生位置变化 , 从而触动“扳机” , 刺丝囊内部的刺丝就会被“弹射”出来 , 刺入接触物体内 。 而刺丝囊本身也会收缩 , 将其内含有的毒液通过刺丝注入被刺物体内 , 起到毒害的作用 。
推荐阅读
- 买个西瓜不够甜,这事也能报警的?
- 降雨天气预报,也能自己DIY?
- 还没出生的胎儿,也要便便吗?
- 教你冲泡出一杯好茶——贡眉
- 门口风水常识和禁忌,过得不好也许就和这个有关系
- 全民K歌怎么设置关闭APP时也关闭消息提醒功能
- 彗星也会“死于非命”?
- 百度怎么集好运年卡
- 动物也有自我意识?
- 鞋子也能变凶器,要美丽还是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