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死刑,真的人道吗?

死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刑罚 , 通过剥夺生命的方式来惩戒那些犯有严重罪行的人 。 随着文明的进步 , 仍然保留死刑的国家都在逐步采用更为人道的行刑方式以尽量减轻犯人遭受的痛苦 , 其中注射死刑通常被认为是最为人道的 。 然而 , 近期在美国发生的一系列风波表明 , 注射死刑背后的问题恐怕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和复杂得多 。

注射死刑,真的人道吗?

文章插图

今年4月29日 ,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一座监狱的工作人员正准备对一位名叫Clayton D. Lockett的犯人执行注射死刑 。 现年38岁的Lockett , 在1999年因杀害一位19岁的少女被判死刑 。 晚上6点30分 , 工作人员将麻醉剂注入Lockett的静脉 , 随后宣布他已经进入昏迷状态 。 按照计划程序 , 工作人员将继续给他注射另外两种药物 , 停止他的呼吸和心脏跳动 , 从而结束他的生命 。 然而6分钟之后 , 意外发生了:Lockett带着痛苦的表情扭动身体 , 并抬起头和肩膀试图挣脱捆绑他身体的绳索 。 6点50分 , 监狱工作人员不得不停止执行死刑 , 不久 , Lockett因心脏病而死亡 。

发生在俄克拉荷马的这起事故并非个例 。 近些年来 , 美国执行注射死刑过程中出现异常状况的事例屡见报端 。 这些异常状况大多数是由于技术原因 , 导致行刑时间大大延长 , 像Lockett这样在死刑执行过程中遭受意外痛苦的也并非个例 。 有学者统计了美国1900-2010年所有死刑执行中出现异常状况的比例 , 结果发现最高的是注射死刑 , 达到7.1% , 远远高于所有死刑手段平均3.1%的事故率 。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 , 用枪决执行死刑的方式的事故发生率竟然是0 , “一枪毙命”虽然听上去残忍 , 倒也让人死得干脆利落 。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本应是最人道的注射死刑 , 很多时候却让死刑犯遭受了更大的痛苦?
美国的注射死刑始于1977年 , 由俄克拉荷马州最先提出 , 其他许多州纷纷效仿 。 目前保留死刑的三十多个州均将注射死刑作为首选行刑方式 。 最初的注射死刑方案通过连续注射三种药物来实行:死刑犯首先被注射硫喷妥钠 , 这是一种高效的麻醉剂 , 犯人接受注射后就失去知觉;接下来犯人被注射肌肉松弛剂溴化双哌雄双酯(巴夫龙) , 这种药物通过抑制肌肉收缩来导致犯人呼吸终止;最后 , 氯化钾被注射进死刑犯的体内 , 导致犯人心跳停止并最终死亡 。
注射死刑,真的人道吗?

文章插图

理论上 , 这三种药物的结合能够在几分钟内使得死刑犯毫无痛苦地结束生命 , 然而实际操作中往往并非如此 。 注射死刑的第一步最为关键 , 如果犯人没有被完全麻醉 , 在接下来注射溴化双哌雄双酯和氯化钾的过程中将会遭受极大的痛苦 。 在医疗过程中 , 为了保证良好的麻醉效果 , 医护人员通常会根据每位病人的年龄、体重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来决定麻醉剂的具体用量 。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 美国大部分保留死刑的州对注射死刑过程中麻醉剂用量的规定却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 , 往往只给出一个统一的用量 。 例如华盛顿州和肯塔基州分别要求使用2克和3克硫喷妥钠 。 虽然理论上这个用量能够保证被注射者进入深度麻醉 , 但是一些研究表明 , 相当一部分死刑犯在接受这个剂量的硫喷妥钠注射后并未有效进入麻醉状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