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福鼎白茶的历史有多久吗?

你知道福鼎白茶的历史有多久吗?一起来看看吧!
绿雪芽
【你知道福鼎白茶的历史有多久吗?】福鼎的白茶出现很早 。 太姥娘娘用白茶治疗小儿麻疹的传说流传已久 , 说明了古老白茶可饮用、可入药 。 陆羽《茶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 茶业专家陈椽、张天福等确定白茶山即太姥山 , 证明隋唐前在福鼎就有白茶了 。
福鼎的古官道每5华里都有一个过路亭 , 亭里常有善心的家族设置大茶缸 , 族中有专人烧水 , 并用土法晒制的茶叶来泡茶 , 供来往的人止渴、歇息 。
明代地方文献《太姥山志》里多处记载太姥山产茶 。 由于当时六大茶类还没有明确区分 , 太姥山所产的茶叶究竟属于哪一类茶叶 , 有待进一步探究 。
但是 , 在1538年 , 明代嘉靖版《福宁州志·食货·贡》载:“芽茶84斤12两 , 价银13两2钱2分;叶茶61斤11两 , 价银1两4钱7分9厘 。 ”难得的志书上关于茶叶价格的记载 , 把制作白毫银针的芽茶收购价格与制作白牡丹的叶茶价格区别开来 , 表明明代茶叶早已进入贸易时期 。
1554年田艺蘅《煮泉小品》赞道:“芽茶以火作者为次 , 生晒者为上 , 亦更近自然 , 且断烟火气耳 。 生晒茶沦之瓯中 , 则旗枪舒畅 , 清翠鲜明 , 尤为可爱 。 ”田艺蘅所描述的正是福鼎的白茶最早制法——生晒 。
1655年周亮工《闽小记》载:“太姥山茶 , 名绿雪芽 。 ”《闽茶曲》:“太姥声高绿雪芽 , 洞山新泛海天槎;茗禅过岭全平等 , 义酒还应伴义茶 。 ”绿雪芽在明代就是名茶 , 今呼白毫 , 即白茶 。
白茶贸易
清中叶 , 白茶的贸易进入盛期 。 《闽海关年度贸易报告》、《福鼎县志》、《福鼎县乡土志》和许多文献都记载白茶的贸易 。
中国著名茶学家张堂恒《中国制茶工艺》载:“1795年福鼎茶农采摘普通茶树品种的芽毫制造银针 。 ”1795年即乾隆六十年 , 这是银针由福鼎首创的文字记载 。
1869年卞宝第的《闽峤鞧轩录》载:“福鼎县 , 物产茶 。 白琳地方为茶商聚集处 。 ”白琳已经有很多茶商设点收购茶叶 。
1865年《闽海关年度贸易报告》“福宁府产红茶和银针白毫……还有一种绿茶和桔香白毫 。 ”1889年的报告:“各地功夫茶的情况如下:白琳地区功夫茶 , 质量上好 , 加工精细 , 冲泡后香醇味浓……白毫茶产量极少 , 质量好 。 ”
1906年《福鼎县乡土志》:“白、红、绿三宗 , 白茶岁二千箱有奇 , 红茶岁两万箱有奇 , 俱由船运福州销售 。 绿茶岁三千零担 , 水陆并运 , 销福州三分之一 , 上海三分之二 。 红茶粗者亦有远销上海 。 ”明确白茶用船运输 , 通过福州再销往国外 。
白毫茶
白毫银针因其成品芽头肥壮 , 满披白毫 , 如银似雪而得名 , 故名为白茶 。 福鼎的方言中 , 白毫茶或白毛茶就是指白毫银针 。 白毫茶也是文献中出现最多的茶类 , 清末至民国时期白毫茶专指白茶类 。
《福鼎县乡土志》载:“茗 , 邑产以此为大宗 , 太姥有绿芽茶 , 白琳有白毫茶 , 制作极精 , 为各阜最 。 ”白琳制作的白毫银针是全国最佳的品类 。
1917年的《福建全志》(日文):“福鼎县的茶有白毫茶、红茶以及绿茶 , 白毫 。 茶以桐山、白琳产为最出名 , 与武夷山有并称 。 作为名茶位于大姥、小姥二山产的最佳 。 ”
1933年《京粤线福建段经济调查》《民国史料丛刊》371册 , 铁道部业务司闽浙赣经济调查队编《京粤线福建段沿海内地工商业物产交通报告书》:“福鼎农产以茶为大宗 , 每年产量三万五千担……若白茶(即白毫)则以产于福宁属之白琳者称上品 , 次为政和各地所产 。 ……红茶、白茶多运销于国外 , 以英、荷、德、俄四国为最多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