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致癌的“核威慑”?
导语:一谈致癌物 , 大家就闻之色变 。 但为什么很多听上去令人恐慌的物质 , 科学家们又纷纷表示不需太担心呢?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致癌物分分4级 , 不妨看看他们怎么说 。 另外 , 剂量决定毒性 , 完全避免暴露在致癌物下不可能 , 通过科学手段控制一部分 , 通过良好生活习惯主动规避一部分 , 是最科学的选择 。
媒体批评某个食品时最喜欢这样描述:“长期大量摄入或导致XX后果” 。 渐渐的公众被刺激的多了就产生了一些“耐药性” , 一般的小灾小病根本唬不住他们 , 于是不孕不育、癌症等更具刺激性的噱头粉墨登场 。 一说到致癌 , 大家心头一紧 , 马上会想“我是不是经常吃 , 我会不会得癌症 。 ”这种令人恐慌和忧虑的效果如同“核威慑”--它未必真的发生 , 但却会成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云 。
谈及癌症或致癌 , 专家们往往会引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致癌物分级(实际不仅限于物质 , 也包括行为、所处环境等) 。 这家机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下属机构 , 他们提供的分级是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参考指标 。 无论什么东西 , 一旦被国际权威机构纳入致癌列表 , 它就具备了吓唬人的资本 , 所以各种模棱两可的报道就出现了 。
致癌分级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些专家和媒体喜欢说“XX和黄曲霉毒素同属1类致癌物” , 顿时很多人就被唬住了 。 黄曲霉毒素的确是很强的致癌物 , 但它的同类并非个个“武艺高强” , 比如地球上广泛存在的极微量的镭元素(居里夫人发现的那玩意)也是1类致癌物 , 阳光里的紫外线也是1类 。 所以首先需要澄清的是 , IARC的致癌分级依据是致癌证据的确凿程度 , 和致癌强度或对人类的实际威胁程度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
IARC分级的定义如下图所示 , 1类是明确的人类致癌物;2A类是很可能导致人类癌症;2B类是可能导致人类癌症;3类是不明确是否能导致人类癌症;4类是不太可能导致人类癌症 。
【如何打破致癌的“核威慑”?】
文章插图
由于1类是人们最害怕的 , 3类是种类最多的 , 因此单独解释 。 有两种情况可以编入1类:有充分证据证明可以导致人类癌症;或者虽然证据不那么充分 , 但是动物身上有明确证据 , 且对人体的作用机制与癌症相关 。 有三种情况可以编入3类:对人类致癌的证据不充分 , 对动物致癌的证据也不充分;对人类致癌的证据不充分 , 对动物致癌的证据充分 , 但有充分证据表明它对动物起作用的机制对人类无效;个别无法分类的也放在这一类 , 主要表示还需研究 。
说完枯燥的分级含义 , 来看看那些熟悉和不熟悉的面孔 , 多少人应声倒地?
1类致癌有些是名声在外 , 比如黄曲霉毒素、苯并芘、香烟、槟榔 。 有一些多少听说过 , 比如砷、镉、苯、甲醇、氡、煤焦油、X射线、二噁英 。 还有一些非常常见 , 可很多人意识不到 , 比如酒精和酒精饮料、中式咸鱼、太阳辐射、紫外线、室内烧煤、橡胶工业 。 可木屑君你在这里是肿么一回事?是的 , 你没看错 , 木屑!
2类致癌里有一些也是新闻里的常客 , 比如丙烯酰胺、黄曲霉毒素M1、铅、4-甲基咪唑 。 但也有一些也会让你颇感意外 , 比如咖啡、汽油 。 还有些会让你觉得内牛满面 , 比如理发师、干洗业、消防员 。 你们要珍惜绳命啊!
3类致癌其实证据很不充分 , 有些你也许还能理解 , 比如汞、皮革加工、苏丹红、三聚氰胺、二氧化硫(放鞭炮)、过氧化氢(双氧水 , 其实体内也有)、次氯酸(水的消毒)、印刷油墨(报纸) 。 有些会让你不敢相信 , 比如氨苄西林(常用抗生素)、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玻璃纤维 。 但有些真的可以毁三观了 , 比如煤粉(啊?)、三氧化二铁(铁锈)、咖啡因(咖啡、可乐、红牛)、胆固醇(体内就有)、静态磁场(地球算吗?)、单宁酸和单宁(很多食物中都有)、茶(这...)、维生素K(这...) 。
推荐阅读
- 如何科学养胃?
- 苏宁易购30元无门槛红包如何领取
- 如何管理公会的成员
- 梦三国如何切换游戏界面老版新版相互切换
- 问道手游如何给好友空间送花
- 如何通过眼睛看出兔子的情绪
- 如何让猫咪跟其他猫咪玩
- 如何辨别猫是否怀孕?
- 岁末狂购,商家如何掏走你的钱?
- 如何让孩子快乐地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