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斗茶

在古代, 斗茶可谓风靡一时, 如同西班牙斗牛一般惹人眷爱 。 但不同的是, 斗茶要文雅得多, 其文化内涵也十足丰富 。 斗茶, 即比赛茶的优劣, 又名斗茗、茗战, 始于唐, 盛于宋, 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 。
宋代是一个极讲究茶道的时代, 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 蔡襄撰《茶录》, 黄儒撰《品茶要录》, 可见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 每年清明节期间, 新茶初出, 最适合参斗 。 斗茶的场所, 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 前后二进, 前厅阔大, 为店面;后厅狭小, 兼有厨房, 便于煮茶 。 有些人家, 有比较雅洁的内室, 或花木扶疏的庭院, 或临水, 或清幽, 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
【中国古代斗茶】古之斗茶者, 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 围观者众多, 就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 轮流烹煮, 相互品评, 以分高下 。 斗茶, 或多人共斗, 或两人捉对“厮杀”, 三斗两胜 。 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 。 斗茶品以茶“新”为贵, 斗茶用水以“活”为上 。 一斗汤色, 二斗水痕 。 首先看茶汤的色泽是否鲜白, 纯白者为胜, 青白、灰白、黄白为负 。 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 茶汤纯白, 表明采茶肥嫩, 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 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 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 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 则说明烘焙过了火候 。 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 。 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 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 然后烧水煎煮, 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 。 如果研碾细腻, 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 汤花就匀细, 可以“紧咬”盏沿, 久聚不散, 这种最佳效果, 名曰“咬盏” 。 点汤的同时, 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 使之泛起汤花, 称为击拂 。 反之, 若汤花不能咬盏, 而是很快散开, 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 这就输定了 。 水痕出现的早晚, 是茶汤优劣的依据 。 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 但用水得当, 也能取胜 。
斗茶令, 即古人在斗茶时的行茶令 。 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 皆与茶有关 。 茶令如同酒令, 用以助兴增趣 。
茶百戏, 又称汤戏或分茶, 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 。 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 。 在宋代, 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 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 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 。 宋代, 茶大都是用来招待贵客的, 喝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难度较大的茶百戏, 流行的范围比较窄, 一般只流传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 生活在底层的百
说到斗茶, 不能不说茶盏 。 宋代盛行斗茶, 其所用茶具为黑瓷茶具, 产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 其中最为人乐道的是福建的建窑盏, 即着名的“建盏” 。 因其色黑紫, 故又名“乌泥建”、“黑建”、“紫建” 。 建盏中又以兔毫盏最为人称道 。 兔毫盏釉色黑青, 盏底有放射状条纹, 银光闪现, 异常美观 。 以此盏点茶, 黑白相映, 易于观察茶面上的白色泡沫汤花, 故名重一时 。 制作建盏, 配方独特, 窑变后会现出不同的斑纹和色彩 。 除釉面呈现兔毫条纹的兔毫盏外, 还有鹧鸪斑点、珍珠斑点和日曜斑点的茶盏, 这些茶盏分别称为鹧鸪盏、油滴盏和日曜盏, 它们最适宜斗茶 。 黑釉油滴盏我不陌生, 我家原来就藏有一件这样的古董, 乃殷实的祖上所传 。 束口, 深腹, 卷足, 盏面有诸多均匀的珍珠斑点 。 这种茶盏, 一旦茶汤入盏, 即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芒, 为斗茶平添了一份情趣 。 可惜当年父亲被打成右派, 红卫兵抄家时毁坏了, 想来令人痛惜 。 在茶文化的追忆中, 每每念及我家的油滴盏, 就似乎看到了古人斗茶的影子在晃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