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之隆情 , 使其茶艺超凡而“入俗” 。 功夫茶的雅趣 , 让品茶者难得清闲 , 乐于赋闲 。 功夫茶的厚韵 , 蕴含国人苦尽甘来的生活观念 , 而功夫茶的义理 , 则明白无误地透示着传统思想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 。
喝茶 , 本是一件平常的生活琐事 。 但毕竟与一日三餐皆须填饱肚子的吃饭相比 , 再高一层的功能需求 。 而这种基于解决了温饱需求的高层次生理需求通常也演化出更高一层的精神追求 。 所以 , 当喝茶并非为了止渴、喝茶并非为了消食去腻时 , 便是品茶 。 品茶要有经验 , 要有学识 , 要有修养 。 品茶要有感觉 , 要有顿悟 , 要有心机 。 当品茶成为时尚 , 成为艺朮 , 成为文化之后 , 茶道便是一种积淀着民族生活意识 。 民族伦理观念、民族精神追求的生活美学了 。
不少学者及众多热衷于研究茶道或于品茶有大喜好的人都有这样的共识:中国茶道因其历史渊源的深远而凝铸着沉重的中国文化和独特的中国人性 。 作为溶汇儒、道、释三派的美学观点 , “天人合一”成为中国茶道的哲学基础 。 儒学的“以虚静推于天地 , 通于万物” , 道家的“宁静致远 , 道法自然” , 佛教的“茶禅一味 , 梵我一如” , 其要义均在于人与大自然的精神联系与心灵感悟 , 是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感性交流和精神融通 , 最终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的境界 , 这便是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
功夫茶 , 作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 , 集中了中国茶道的文化精粹 。 无论是对茶器、茶具、茶叶、泉水的精选 , 还是对候汤、淋罐、冲水、斟茶的细究 , 以及品茶环境氛围的营造 , 品茶心理素质的调养 , 品茶鉴赏能力的比较等 , 都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
首先是物求自然 。 火炉砂铫 , 紫砂壶白瓷杯 , 均要本土本色 , 茶叶茶汤均要本香本味 。 功夫茶以乌龙茶为专用茶叶 , 不设色 , 不加香 , 色求清淡 , 味求纯真 。 本香本味 , 方可亲近自然、品韵本原 。 这与其它茶可加料加色、加味加香全然不同 。
其次是人求专心 。 专心方能致“静” 。 “静”是茶人的一种审美修养和体验 。 “归根曰静” 。 心“静” , 方可虚怀若谷、洞察分毫 , 象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出天地万物 。 功夫茶的品饮特别要求茶人的专心入“静” 。 泡一壶茶边喝边看报纸边看文件边听电话边办事儿 , 那不叫功夫茶 。 功夫茶必须是“闲”着的人“静”下心来 , 守在炉边 , 围着茶壶盯着茶杯 , 注视着主人 (品饮者皆为客) 的斟茶动作 , 判断其手艺是否正宗 , 功夫是否精熟 , 举止是否文雅 , 神情是否庄重 。 四德齐备而茶叶上等 , 这是客体的完美 , 加上主体的“虚静” , 使得心灵格外空明 , 精神不断升华净化 , 品茶人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 , 可通达“天人合一”的“天乐”境界 。 适此时 , “友情缓缓流动 , 淡兴徐徐舒张” , “神明凌霄汉 , 思想驰古今” 。 正是片时之闲足抵十年尘梦的情形 。
推荐阅读
- 人犬共患寄生虫病——包虫病
- 浙大茶学博导来常谈茶,红茶营养高茶渣莫下肚
- 浅谈犬葡萄中毒
- 这是“奇怪”的皮肤病?——犬的库兴氏综合症
- 小病宜治不宜拖—犬大叶性肺炎
- 浅谈宠物呼吸麻醉
- 浅谈宠物源性人畜共患病
- 浅谈宠物异嗜癖
- 漫谈日本煎茶道的急与慢:日本茶道的雅致与讲究
- 茶俗——茶与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