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西双版纳茶文化

西双版纳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 是具有一千七百多年发展历史的古老茶区 , 也是古今闻名、举世公认的原产地 。 在这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 , 西双版纳的各族人民在对栽培、加工、饮用、运销的过程中 , 创造了独具西双版纳特色的文化 。 在笔者看来 , 西双版纳茶文化可从饮茶、吃茶、话茶三方面谈起 。
饮茶
茶 , 是中国人待客必不可少的“饮料” 。 西方人爱喝浓郁的咖啡 , 中国人则更喜欢清新淡雅的茶 , 因此 , 茶也被国人称为“国饮” 。 西双版纳饮茶历史与种植历史一样悠久 , 勤劳勇敢的布朗族是学界公认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 , 之后又将种茶技术传授给了哈尼族、基诺族等山地民族 , 这些山地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独特的饮茶风俗 。 例如哈尼族的土锅茶、拉祜族的烤茶、布朗族的青竹茶等等 。 少数民族先民们结合自己的生产方式创造出了独特的饮茶方式 , 丰富了西双版纳茶文化的内容 。
说到西双版纳的饮茶历史 , 不得不谈西双版纳民间的“斗茶”大赛 。 古时 , 为选出最优质的茶叶上贡朝廷 , 当时的普洱府会组织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参与“斗茶” , 选出“茶王” 。 易武作为古六大茶山之一 , 以其优质的茶叶品质成为“中国贡茶第一镇” , 至今易武镇依然会举行“斗茶”大赛 。 关于贡茶 , 易武还有一段“瑞贡天朝”的故事 。 这是一块悬挂在易武街头茶庄的牌匾 , 诉说着道光帝与“车顺号”创始人车顺来的一段往事 。 据说 , 当年车顺来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贡生学位 , 为了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 , 将“车顺号”手工制作生产的茶叶制品 , 通过进京殿试时认识的监考官送到宫中 , 后深得道光帝的喜欢 , 于是赐给“车顺号”一块“瑞贡天朝”的牌匾 , 命车顺来每年向朝廷进贡 , 允许车氏家族世世代代将牌匾悬挂于门楣 。 从清代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 , 易武一直是人头攒动、茶叶贸易频繁的繁荣景象 。 20世纪30年代后期 , 由于政局动荡、社会秩序紊乱 , 的销售之路也逐渐中断 。 所幸 , 在经历了战乱、动荡之后 , “车顺号”连同其余几家茶庄存活了下来 , 在的历史上 , 车顺号的经历被当作云南的一种高级荣誉 , 牌匾不仅见证了车家的家族历史 , 更见证了易武茶的兴衰之路 。 如今 , 到易武的游客总要停下观赏寻味一番 。 一杯 , 一块牌匾 , 一座茶山 , 往事与近事 , 都在其中 。
吃茶
茶 , 融合性、变通性极强 。 跟着道家文化 , 有了道茶;跟着禅宗文化 , 有了禅茶;跟着文人 , 就有了文人茶 。 然而最大的一部分则是深入民间 , 成为百姓生活中的调剂品 , 甚至是必备品 。 在西双版纳 , 茶除了发挥饮用功能 , 还是各少数民族餐桌上的美食 。
布朗族就有吃酸茶的习俗 。 制作酸茶 , 一般采摘夏秋茶一芽三四叶 , 通风干燥处理 , 使之自然发酵 , 再装入粗长的竹筒内 , 压实、封口后埋入房前屋后的地下干燥 , 以土盖实 , 一个多月后即可取出食用 。 同样 , 将茶做菜的还有傣族 , 直到今天 , 民间还流传着傣族人听佛言、吃茶饭的传说 。 其他民族如基诺族、哈尼族也吃茶 , 基诺族菜肴中的凉拌茶、茶叶煎蛋尤其美味 。 茶菜成为西双版纳茶文化中的一大特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