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丑闻缠身,3年烧光22亿!没救的“国民咖啡”,怎么起死回生了?( 二 )

不是租车的 , 就是卖车的 , 还有搞金融的 , 唯独跟咖啡没有半毛钱关系 。
换句话说 , 在瑞幸的基因中 , “互联网元素”远远大于“咖啡情怀” 。
瑞幸咖啡的诞生 , 无非是一帮善于“圈钱划地”的互联网大佬 , 突发奇想 , 要一起搞个轻资产公司 , 换换玩儿法 。

所以 , 如果你也想开一家瑞幸 , 真的不用懂咖啡豆、深浅烘焙、甚至连咖啡师都不用请 。 只需要花20万买一台他们的全自动咖啡机:从研磨到冲调 , 一杯标准的瑞幸咖啡 , 就做成了 。
而如果你想入职瑞幸 , 也不用对咖啡有太多研究 。 毕竟 , 创始人们也不太懂……
就这么一个“外行公司” , 怎么会在咖啡圈里兴风作浪 , 成为国民咖啡品牌的呢?

不得不承认 , 在爆出丑闻之前 , 瑞幸的成绩的确可圈可点:

  • 18个月 , 从成立到上市 , 成为中国赴美上市的最快的企业;
  • 2年拥有4507家直营店 , 旗下APP持续霸屏 , 用户数突破4000万 , 市值迅速冲破42亿美元;
  • 超过星巴克 , 成为中国最大连锁咖啡品牌 , 恐怕就剩下时间的问题了……

所以 , “外行瑞幸”是怎么做到的?
很明显 , 自带互联网基因的瑞幸 , 选择了最擅长的“短平快”打法 。

首先 , 他们将传统复杂的咖啡工艺 , 打造成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产品 。
正如前面说的 , 一家瑞幸需要的所有设备 , 从制冰机、冷藏柜到操作台、收银机等等 , 都是统一从总部配置的 。
这样一来 , 原本对“咖啡个性化”影响很大的研磨粗细、萃取压力、时间、水分比、与牛奶的比例等因素 , 就都变成了标准化的东西 。
甚至 , 为了达到统一 , 避免不同批次咖啡豆对口味的影响 , 瑞幸只使用深度烘焙的咖啡豆 。

“将咖啡豆烘出油 , 呈现的风味就更接近一致 。 ”
“虽然对于传统咖啡来说 , 这样操作是不合格的 , 但对于一家成长型企业来说 , 做好品控更重要 。 ”
瑞幸某位内部负责人如是说 。
另外 , 深度烘焙的咖啡豆对豆子本身的品质要求也很低 , 无形中又帮瑞幸节省了一笔开支 。
可以说 , 流水线、标准化的操作 , 让瑞幸咖啡“丧失了灵魂” 。 但也让它有了爆发式成长的底气 。

再有 , 就是备受消费者欢迎的——无底线补贴 。
新客户首杯免费、买二赠一、买五赠五、轻食半价……自从瑞幸APP上线 , 各种补贴活动就一直不断 。

瑞幸是傻了吗?
当然没有 。
通过APP将线下消费引流到线上 , 不仅能固化消费场景 , 更能大大减轻线下点单收银的压力 。
更重要的是 , 店家还可以通过APP与客户产生更多连接 , 了解其消费习惯 , 收集其行为数据 。 再根据这些数据进行产品迭代 , 生意自然越来越好了 。

最后 , 就是瑞幸出现的时间点 。
2017年 , 中国咖啡消费市场规模仅为700亿 , 仅占全球0.5% 。
然而 , 别看市场占比小 , 年增长率却高达15% 。
可以说 , 这个时候 , 正是中国咖啡即将冲破起跑线 , 迅速崛起的时机!
据专业人士预估 , 用不了3年 , 中国咖啡市场就会增长到5倍以上 。

看到这个结论 , 瑞幸还等什么?
必须All in入局啊 。
后来发生的事实 , 也足以证明当年他们的判断 , 是正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