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和煦
(5)去
委而去之:离开 , 逃离 , 逃亡
**肌 , 杀三虫:除去 , 去掉
西蜀之去南海:相距 , 远离
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 , 到别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
(6)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 , 美妙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 , 完
驴不胜怒 , 蹄之:能承担 , 能承受
日出江花胜红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 , 超过
(7)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汝心之固 , 固不可彻:固执 , 顽固
固以怪之矣:原来 , 本来
君子固穷:安守 , 坚守
(8)亡
今亡亦死 , 举大计亦死:逃跑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国恒亡:灭亡
(9)城
三里之城 , 七里之郭: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10)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 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 , 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 , 连词表修饰
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 , 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 , 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 , 威慑)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 内部团结) 。
问题探究 一、《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 , 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 , “得道者多助 , 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 , 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 , 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 , 再加引申 , 推出“得道者多助 , 失道者寡助”的论断 , 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 , 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接着设例进行论证 , 再据此阐发引申 , 层层深入 , 最后得出断语 , 逻辑性很强 。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 , 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 不是中心论点 ,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二、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逐层论证 , 层层深入 。文章第1段 ,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 接着运用战例 , 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 , 说明 , 欲得“人和” , 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 , 环环相扣 , 逐层推理 , 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
推荐阅读
- 玉女迎春慢螺屏原文、作者
- 赋向宣卿有裕堂堂在伊山桓伊旧隐也原文、作者
- 春后多阴偶成三首用复无逸来贶其一原文、作者
- 赠梁伯龙其二原文、作者
- 送吕湘帆之龙安原文、作者
- 九日登玉霄峰五首其四原文、作者
- 墨梅一十首其六原文、作者
- 小竹林赠别傅叔睿原文、作者
- 送新进士还蜀原文、作者
- 齐天乐其四红叶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