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移世易,诗歌不朽! 时移世易


时移世易(时移世易,诗歌不朽!)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时间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就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 。传统上这一天大家都要吃粽子 。为什么呢?因为人民十分爱戴屈原,知道屈原投江之后,就用粽叶包裹好各种食物,投到江里,希望那些鱼鳖水族都去吃粽子,不要伤害屈原的遗体 。这样,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注:端午节的起源是多元的,纪念屈原只是其中一种说法 。)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清明、寒食等,都各有自己的寓意,但是端午节是独一无二的,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诗人而设立的,从中也可以看到我们中国人有多么热爱诗歌 。
关于屈原的生平,《史记》的《屈原列传》是一个非常公允的传记 。屈原因为忠心耿耿,为了楚国整个国家利益考虑,屡次向楚怀王进谏,最后终于触怒了楚怀王,被流放到汨罗江畔 。
在《渔父》这篇文章里,屈原写道,他被流放之后,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这段话说明,屈原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流放的 。他高洁的情操、远大的理想追求,使他不能见容于当时的官场 。屈原对这个人生的结果也有很明确的认知,他知道自己要承受这个结果 。所以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这里表达了屈原宁可自杀,也不愿意曲意逢迎的志节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彻底的理想主义者 。
我们后人之所以喜欢屈原,不但因为他正直、高洁的人格力量,也还因为屈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千百年来,滋养着我们,成为文学审美上不可回避的存在,深刻影响了后代的诗人创作 。同时也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以各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
李白有诗歌赞屈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意思是说,屈原的辞赋诗篇,就像日月一样照耀着我们,而那个贬了屈原的官、流放了屈原的楚王呢?他曾经的高楼大厦现在早就不见踪影 。跟一时的权势相比,屈原的存在更具有一种永恒性 。他的精神借助他的诗歌,千百年流传下来 。时至于今,我们总会在各种场合,不断想起屈原,不断提到屈原 。
屈原几乎每一首诗歌都很著名,像《离骚》、《天问》,都是了不起的鸿篇巨著,是具有开创性的诗歌创作 。在屈原之前,没有人像屈原这样以一个文人的身份,自觉地把诗歌创作作为一种人生的事业来做,不单单为了抒发感情,而是一种彰显自我的表达方式 。所以,可以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个人身份出现的著名的大诗人 。此前,没有这样个性鲜明的大诗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