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粮食危机的希望:中国绿色超级稻扎根非洲( 四 )


徐建龙对采访人员表示,今年启动的是针对前一个项目绿色超级稻品种在非洲农民田里没有规模化种植而开展的新项目 。“可以说,绿色超级稻惠及非洲小农户的增产增效,应该还有最后一公里要走 。虽然有品种,但走不到农民地里去,这是接下去要做的工作 。”
奇卡瓦谈到,非洲国家首先要聚焦提升生产效率 。他认为,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同样需要强有力的科研推动,促进作物和牲畜品种的创新 。“这样在保证温饱的基础上,小农户可以把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销售,从而获得收入 。”其强调,对非洲而言,扶持小农经济绝对不是一项“爱好”,而是一项“事业” 。“非洲有50%以上的人口依靠农业维持生计,这也是非洲重要的经济驱动力,大部分非洲国家3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于农业 。”
奇卡瓦补充道,除提高生产效率外,非洲还需要实现农业多元化,“不能只种主粮,还需要其他配套作物,保证营养 。我们需要种豆类作物,我们也要关注那些对于非洲饮食很重要的作物,比如木薯、小米、高粱和红薯 。”他提到,作物多元化变得非常重要,“而中国小米和高粱的产量就非常高,我们认为在非洲农业多元化过程中完全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 。”
此外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开发市场”,如何确保非洲有良好的市场机制使得农民从生产盈余中受益?“中国在农业加工方面同样做了大量工作,以便分散的农户能够进入本地市场 。”实际上,这意味着要发展道路和铁路基础设施,而这正是非洲目前极度缺乏的 。
同样,非洲还需提升农业灌溉设施 。“在非洲,目前只有不到5%的农业土地有灌溉设施,这使得农业生产非常容易受到天气变化和干旱的影响 。”
这一现实带来多大影响?奇卡瓦举例提到,包括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等地的非洲之角,已经历了连续四年的干旱,“对农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超过2200万人今年底将面临饥荒的风险 。”
从尼日利亚和马里开始,未来或进一步扩展
“帮助西非国家建立水稻种业体系”这一新项目的目标是:利用中国在水稻研究和种植等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帮助非洲国家建立水稻种业体系,支持其商业化水稻生产效率的提升,保障长期的粮食安全和自给自足 。
【非洲粮食危机的希望:中国绿色超级稻扎根非洲】项目目标国家选定尼日利亚和马里 。参加单位则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物科学研究所、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安徽荃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徐建龙向采访人员介绍,上述几家国内单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节水抗旱较强、中国水稻研究所杂交稻较强、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在华南地区常规稻做得好 。”此外,鉴于非洲地区需立足于常规稻,在常规稻基础上推杂交稻,“一下全推杂交稻有难度,所以常规稻、杂交稻同步进行,由此选了国内比较有实力的相关育种单位 。”
而安徽荃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入局,是因为前者在马里合资公司的定位与项目的吻合度高;后者在尼日利亚则早已有布局 。
王学民对采访人员表示,中地海外最早于2006年开始在尼日利亚投资开发农业,2010年公司获得尼日利亚种子经营许可证书,开始围绕当地种植结构进行多元化种子开发和生产 。从2011年至今,中地海外为尼日利亚三十多个州的农民供应了2万多吨的商品种和原种 。尤其在2017年,公司自主研发培育的常规水稻品种“GAWAL R1”被尼日利亚政府正式审定定名并同时推荐为西非共同体国家的水稻品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