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抗糖,一门半蒙半骗的生意( 三 )


“我这辈子都不想吃魔芋结了” , 她有些无奈又好笑地说道 , “这种靠意志力违背生理渴望的减肥不是长久之计 , 既不健康 , 又徒增焦虑 。 ”

产品|抗糖,一门半蒙半骗的生意
文章图片

清淡的减肥餐 。 /图虫创意
这几年 , 由于全民健身的号召和身材焦虑的贩卖 , 人们对健康和身材有了更高的要求 , 此刻糖首当其冲 。 因着控糖而做出的许多徒劳无功的尝试是许多人面临的困境 。
当然 , 最先吹起这股“控糖”风的 , 自然还是各路商家 。 在消费社会中 , 资本和健康之间相互逐利 , 为共同目的形成一种共谋 。 资本像一只看不见的大手控制着健康、审美和消费动向 。 因此抓住了消费者对糖的恐惧 , 也就抓住了一个大商机 。
疯狂控糖控对了吗?
事实上 , 在上世纪70年代糖尿病逐渐变成流行病后 , 就有专家做过一连串的实验企图给糖定罪 , 然而专家们发现 , 糖作为我们身体能量和营养构成的一部分 , 始终不能被其他能量完全取代 。 同时有一种声音出现:糖对人体是必需品 , 但它本身无罪 , 是人过量摄入的行为引起各种疾病 。
改含糖为无糖 , 换大米为糙米 , 千方百计控糖的生活给了恐糖人群心理安慰 , 也带来了一些负担 。 相对于明确不含糖的产品 , 隐形糖更难控制 。 例如有些食品饮料中虽然没添加蔗糖 , 给消费者一种它不含糖的感觉 , 但是可能添加了果糖 。 果糖并不是我们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糖 ,
2015 年美国《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摄入同样热量的食物 , 比起复合碳水化合物饮食 , 高果糖饮食(占总能量摄入的 25%)会在 9 天内使肝脏脂肪大幅增加 37% 。
很多商家会选用结晶果糖替代蔗糖 , 以追求更好的口感 , 更打出 0 蔗糖的口号 , 容易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 实际上果糖的热量与蔗糖相当 , 大部分还是从淀粉转化而来 , 大量食用的话 , 危害不亚于蔗糖 。
控糖应当科学 , 注意食物中的隐形糖是最重要的一步 。 澳大利亚一部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就做了一个实验 , 长期不吃糖的主人公连续60天食用40匙糖(相当于正常人平均每天的糖摄入量) 。 重点是 , 他在试验中所食用的糖分来源都是麦片、低脂风味酸奶、果汁等看似健康的食品 , 且远离了糖果和垃圾食品 , 同时也保持和从前一样的运动量 。
然而随着对糖的稳定摄入 , 他开始变得喜怒无常 , 情绪波动大 , 吃了甜食心情就很好 , 不吃就情绪低下 。 最终的数据显示 , 他所摄取的糖分转化成的脂肪让他的体重增长了8.5公斤 , 并且出现了轻微的脂肪肝 。

产品|抗糖,一门半蒙半骗的生意
文章图片

隐藏在食物中的隐形糖 。/ unsplash.com
这个实验从侧面反映 , 我们日常摄入的糖分 , 大多数来源于我们所认为的健康安全的食品 , 这些食品所含有的隐形糖往往容易让我们陷入糖的危害当中 。
其实日常生活中 , 糖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 。 一种是天然存在的 , 如蔬菜、水果中自然的糖 , 牛奶中天然的乳糖 , 它们自然地存在于一个完整的食品体系 , 在摄入这些糖分的同时 , 会吃下完整而营养密度较高的天然食物 , 从而产生自然饱腹感 , 通常很难会出现进食过度或者上瘾的行为 。
而另一种形式则是游离糖 。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游离糖是指“厂商、厨师或消费者添加到食品中的单糖和双糖 , 加上蜂蜜、糖浆和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 , 其中“单糖有一个糖分子 , 包括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 。 消费最广的双糖是蔗糖或砂糖” 。 所谓原糖、非精制糖、天然糖其实全都是游离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