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老味道、新潮流 传统文化跨界抓住年轻人的心


苏绣|老味道、新潮流 传统文化跨界抓住年轻人的心
文章图片

稻香村苏式月饼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徐红生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北京11月1日电 (采访人员 应妮)稻香村苏式月饼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徐红生 , 从1983年进入稻香村已经快四十年 。 从老辈传下来的金科玉律 , 他至今牢记两点:做人要厚道和坚持 。
“坚持 , 更重要” , 徐红生说 。 手作特别累 , 尤其赶上月饼旺季时令 , “从早上7点钟做到晚上12点 , 需求大 , 又要保证质量 , 一天下来特别累;不少年轻人坚持不下来就走了 。 ”
“峡谷月明”中秋礼盒 受访者供图
自乾隆38年(公元1773年)成立 , 苏州稻香村在两百多年间逐渐形成一套严格的技艺传承体系 , 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苏式糕点传统制作技艺代代相传 , 目前可追溯到的传承谱系已有六代 。 苏州稻香村将技艺传承师傅称为“把作师傅”即标杆、把关者 , 他们终生服务于稻香村 , 肩负糕点制作技艺的传承 。 老道的“把作师傅”技艺高超 , 双手堪比最精密的机器 , 对于馅仁、面粉等原辅料 , 上手一摸再闻闻就能说出品质优劣含水量多少 。
徐红生说 , 稻香村的苏式月饼是纯手工的 , 讲究时令 , 要用应时应季的食材 , 才能将本味发挥到极致 , 就连一个简单的酥皮 , 卷起来必须要有18层 。 “苏式月饼的皮比较重要 , 包括油酥、皮软硬度都要掌握好 , 酥皮得是热水皮的 , 水温要掌握好 , 过烫不行 , 过凉也不行;还有开皮的时候 , 把酥包在皮里面之后要开出来 , 要一层层摊平 , 摊平之后卷起来 , 苏式月饼的层次就靠这个 。 ”
为什么一定要18层?徐红生说 , 用“把作师傅”的话来讲:没有缘由 , 这就是规矩!今天少一层 , 明天就可能少两层 , 不能开这个口子 。
2009年 , 稻香村苏式月饼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在苏州 , 稻香村成立了技艺传承中心 , 每年投入上百万资金 , 用于保护和传承这项传统技艺 。 第六代传承人艾满回忆 , 师傅观察了自己三年多 , 才开始真正教他 。

苏绣|老味道、新潮流 传统文化跨界抓住年轻人的心
文章图片

王昭君·乞巧织情传说皮肤同款苏绣成衣 受访者供图
为了让传统技艺进一步升级 , 徐红生用了近一年的时间 , 做了近百次实验 , 让纯手工的“云片糕”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 艾满在尊重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 , 逐渐降低糕点成分中的糖度、油度 , 在保持口感的同时保持新鲜 , 更符合当下追求健康的生活理念 , 还让原本只能在苏州本地才能尝到的“鲜肉月饼”卖到了全国 。
年轻人的口味也是不断在变化 , 稻香村和王者荣耀曾在今年中秋节推出“峡谷月明”中秋礼盒 , 口味兼具传统与潮流 , 包括黑松露流心奶黄、流心红茶、炭烧咖啡、苏式百果、玫瑰鲜花、蛋黄莲蓉六种口味 。 其中前三款都是稻香村研发的新潮口味 。 在今年的“2021共创之夜”上 , 徐红生借助这个平台向数以亿计的年轻人介绍了传统工艺 。
徐红生感慨 , 现在的年轻人注重颜值甚至大于口味 。 他研发的苏州园林系列、红楼梦系列 , 无论从色彩还是包装方面都更讲究、色彩更淡雅 , 更适符合当代审美 。
同样是苏州的“老味道” , 苏绣早已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 “姚绣”品牌创始人姚兰的母亲姚建萍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 , 业内享有极高声誉 。
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 , 获得清华大学和美国苏富比艺术学院双硕士学位之后 , 姚兰不顾母亲劝阻 , 投入到苏绣行业 。 “不是为了帮妈妈 , 而是因为值得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