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请依次朗读:蛤、蚶、蛏、蚝、蚬( 四 )


蚶同样也较好辨认 , 不然对不起它瓦楞子的名号 。 看到形状如瓦垄一般的 , 就是蚶了 。 蚶子有两扇很厚很坚固的贝壳 , 这两个贝壳都很凸 , 所以合起来差不多呈圆球形 。 它也喜欢生活在内湾河口附近的软泥底质中 , 因为没有水管 , 所以潜入泥面下的深度不大 , 只是在泥底的表层埋栖 。
蚶中分布广、数量多的有毛蚶、泥蚶、魁蚶 。 毛蚶外面有毛 , 俗称毛蛤、毛蚬子 。
毛蚶 。 摄影/naraichal , 来源/图虫创意
泥蚶 , 又称血蚶 , 在南方更为常见 。 汪曾祺曾写道:“我吃泥蚶 , 正是不加任何佐料 , 剥开壳就进嘴的 。 我吃菜不多 , 每样只是夹几块尝尝味道 , 吃泥蚶则胃口大开 , 一大盘泥蚶叫我一个人吃了一小半 , 面前蚶壳堆成一座小丘 , 意犹未尽 。 吃泥蚶 , 饮热黄酒 , 人生难得 。 ”
血蚶 。 摄影/smilekorn , 来源/图虫创意
魁蚶 , 也叫血贝、大毛蛤 , 日本人叫它赤贝 。 相比于毛蚶和血蚶 , 赤贝的个头比较大 , 主要生长于黄海、渤海一带 。
接下来 , 就开始打脑壳了 。 古人分不清蛤是有道理的 。 区分蛤的难度 , 无异于高考数学最后一道大题最后一小问二次求导 。
很多时候人们习惯把蛤类的诸多品种统一称为蛤蜊 。 但其实从现代生物分类学来看 , 蛤蜊是指蛤蜊科 , 包括西施舌、白蛤 , 而一些帘蛤科的贝类与其是分属于不同的科目的 , 如文蛤、花蛤 。
花蛤 , 也被称为花甲、花嘎、花蚬子 , 学名其实叫菲律宾蛤仔 , 来自帘蛤目帘蛤科花帘蛤属 , 其外型特征为椭扇型壳 , 淡褐色 , 带着漂亮且独特的花纹 。
花蛤 。 摄影/用户_5d5937b2 , 来源/图虫创意
花蛤有个兄弟叫油蛤 , 学名波纹巴非蛤 , 也是帘蛤目帘蛤科 。 与花蛤的区别在于壳更加修长 , 壳质更加光滑 , 看起来油光瓦亮 , 所以带个“油”字 。 它的花纹更加细密 , 有点儿像高频率锯齿波 。
油蛤 。 摄影/我心向阳 , 来源/图虫创意
文蛤 , 还是帘蛤目帘蛤科 。 壳要厚些 , 与花蛤比起来更偏三角形 。 这是比较贵的蛤了 , 有“天下第一鲜”之称 。
文蛤 。 来源/网络
白蛤 , 学名四角蛤蜊 , 则属于蛤蜊科 。 体型较小 , 外壳隆起比较高 。 顶部白色 , 幼小个体时呈淡紫色 , 近腹缘为黄褐色 , 腹面边缘常有一条深色边缘 。 生长线明显 , 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 。
白蛤 。 来源/网络
西施舌 , 同为蛤蜊科 。 呈厚实的三角扇形 , 外壳是淡黄褐色的 , 顶端有点高贵的幽紫色 , 打开外壳 , 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来 , 是一条小舌头 。
传说越王勾践借助西施之力行使美人计 , 灭了吴国后 , 越王想接西施回国 。 而越王的王后怕西施回国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 便叫人绑一巨石于西施背上 , 将她沉于江底 。 西施死后化为沙蛤 , 期待有人找到她 , 她便吐出丁香小舌 , 尽诉冤情 , 故名“西施舌” 。
西施舌 。 来源/网络
此外 , 蛤蜊在很多地方被叫蚬子 , 花蛤就是花蚬子、白蛤就是白蚬子 。 但其实 , 真实的蚬子另有其物 , 它一般是指帘蛤目蚬科下的生物——河蚬 。 它栖息于淡水、咸淡水的江河、湖泊、沟渠、池塘内 , 特别是在江河入海咸淡水交汇的江河中 。 所以严格来讲 , 河蚬是河鲜 , 而不是海鲜 。
河蚬有很多亚种 , 比如黄沙蚬 , 外壳金黄 , 生活的水质越好 , 贝壳越黄;而在淤泥中生长的称为泥蚬 , 外壳乌黑 。 一般来讲 , 黄沙蚬的味道比泥蚬要好 , 而内壳为紫色的黄沙蚬 , 是河蚬中的上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