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北大教授陈平原从潮州菜说“美食的三大支柱”( 四 )


食客的培养 , 好酒楼与预制菜 , 两条路线均可发力 。 既要独特性 , 也讲标准化 , 可以做到吗?我以为 , 二者路径不同 , 但齐头并进 , 久而久之 , 必定水涨船高 。 最忌讳的是 , 还没起步 , 就互相拆台 。 潮州菜的声誉 , 眼下是有了 , 但因食材缘故 , 价格偏高 , 普通百姓无法经常消费 。 这个时候 , 如何将性价比合适的预制潮州菜分送到千家万户 , 以提升全国人民的饮食水平 , 是个更为急迫的话题 。 我注意到近期潮州市正着力打造“潮州农产品食品化、食品工业化、中央厨房潮州菜潮流化” , 是否真是“下一个亿万级风口出现”我不懂 , 但希望在北京家中能随便吃到三四分模样的潮州菜 。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 之所以积极推广“预制菜” , 那是因为只有标准化 , 才能把产业做大做强 。 这方面的经验 , 国外的可举1890年创立的英国立顿红茶 , 国内的则有年营业额超500亿元、带动30万人就业的沙县小吃——二者都谈不上精彩 , 但以量大取胜 。
关于食材的生产与配送 , 自有企业家及政府官员操心 , 我关心的是如何培养国人品鉴潮州菜的能力 。 说句玩笑话 , 食客的培养 , 同样必须从小孩子抓起 。 想想麦当劳进入中国 , 除了口感与就餐环境 , 还有就是赠送各种玩具 , 以吸引众多儿童 。 因此 , 在我看来 , 所谓“乡土教育” , 应包括培养孩子对于家乡食物的好感与记忆 。
我在《乡土教材的编写与教学——关于<潮汕文化读本>》(《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中谈及 , 清末林宴琼编《潮州乡土格致教科书》(潮阳:端本学堂 , 1909) , 目录有点杂乱 , 可课文有趣 , 以第三十三课《鲢、鳙》为例:“鲢(《本草》)一作鱮鱼 , 俗呼鳞鱼 , 大头细鳞 , 背青腹白 , 形扁 。 又 , 鳙(郭璞云)形似鲢 , 而色黑 , 其头最大 , 俗呼大头松 。 鳞之美味在腹 , 而松之美味在头 。 ”蔡鹏云编《(最新)澄海乡土格致教科书》(澄海:景韩学堂 , 1909) , 第二册一半以上篇幅讲河鲜与海产 , 如河豚、石首、鲨鱼、墨鱼、虾蟹、龟鳖鲎、蚶、薄壳、日月蚝、九孔螺、田螺等 。 这些家乡的食物 , 连同知识与滋味 , 借助当年的格致教科书 , 渗透到小学生的深层记忆中 , 这是值得借鉴的教学方式 。
几年前我与林伦伦、黄挺合作主编《潮汕文化读本》(广东教育出版社 , 2017) , 第一册第十三课《南风去了东风来》 , 课文是:“南风去了东风来 , 东风来了笑面开 , 捞鱼都是东风力 , 鱼虾满载伊送来 。 ”课后的“文化百科”引述《海鱼谣》(“正月带鱼来看灯 , 二月春止假金龙……十一月墨斗放烟幕 , 十二月龙虾持战刀”) , 另外 , 还介绍潮汕人如何将海鱼加工成各色小吃 , 如鱼饭、鱼卷、鱼饺、鱼册 , 蚝烙、虾饼等 。 第十七课《雨落落》的“活动天地”部分 , 则要求学生逛一逛水产市场 , 认一认图中的河鲜 , 在括号里写上它的名字(共六种) , 还建议跟爸爸妈妈学做一道美味的鱼肴 。 当初设计时 , 我担心生活环境及经济能力不同 , 不是每个家庭都做得到 , 但一线老师说没问题;最后证明他/她们的判断是对的 , 此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好 。
谈论食客如何培养 , 更多的是饮食业的立场;至于美食文化的提倡与美食趣味的养成 , 则是为了提升国人的生活品质 。 在这个意义上 , “美食教育”可雅也可俗——若做得好 , 还真的是雅俗共赏 。
(此文为作者2021年10月20日在潮州市潮州菜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 原题《美食三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