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泡武夷岩茶的来历:天、地、人( 二 )


此外,高山地区凉爽的气候特别适宜茶叶初制时的发酵过程,有利于制茶师的精湛技术配合下,促使茶叶的形、色、香、味达到上乘的境界,这是低山地区所不能与之并肩比美的 。
「地利」
所谓“地”,即园地,包含茶园土质,茶树品种及采摘质量标准 。 指的是土壤植被状况和具体的地理环境 。 茶树理想的土壤以含细碎石或风化石的石碎地为上,因为此类含有丰富矿物质的和其他营养成分的土壤,能使茶树生长出芽叶肥厚而耐于冲泡,滋味醇浓;而植被为黄土者,由于土质粗性大,容易凝固成块,矿物质含量少因而生长出来的茶叶滋味较淡 。
至于植被为瘠瘦的沙土壤,则品味又差一筹 。 武夷山之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斑岩,中部为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互成层 。
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页岩组成 。 剖面发育颇不完全,具有母岩的棕红色,经风化、冲蚀,表面呈棕色松散状,为沙质砾土 。 第二层泥质增加,小粒结构,颇疏松 。 第三层为紫棕色块状结构,杂有半风化母岩及巨块石砾 。
 

一泡武夷岩茶的来历:天、地、人

文章插图
 
武夷山茶园相当部分受筑梯形填土“石座盆栽式”植茶影响,和绝大部分茶园受耕作管理中“客土”混合的影响;往往一些茶园土壤剖面层次重叠,颇疏松而透水通气性强,仅土壤深度下移,泥质渐增 。 有机质含量颇高 。 这是理想的植茶条件 。 陆羽《茶经》中评述茶叶质量与土壤关系时称:“上者生烂石(初风化母岩),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 ”武夷大部分茶园应介于烂石与砾壤之间,这是武夷岩茶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前人用“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来形容,确是最好的评语 。
武夷茶园在阴面山的比阳面山的好 。 《随见录》云:“岩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此乃阴面日照时间短,土壤比较湿润,适宜茶树喜阴湿的习性 。 可见,土壤及茶园位置选择是发展茶叶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
武夷岩茶栽植有其独特之处,由于武夷茶区地形错综复杂,大都利用幽谷、深坑、岩隙、山凹和部分缓坡山地,以石砌梯,填土建园,另有利用竣险石隙,砌筑石座,运填客土,以蓄名丛(如大红袍等),亦有利用天然石缝寄植茶树,这种盆栽式茶园为其它茶区所无有,基本建设投资巨大,非一朝一夕之功,已历千余年之久,五十年代以后,绝大部分属于垦复栽植,新筑石砌梯层虽有但不多 。
「人和」
所谓人,即茶叶采摘操作人员,是制好茶叶的主观因素 。 指的是生产实践诸环节中的纯人为因素 。 从茶园位置的选择开垦,一直到成茶上市每一个环节程序,莫不都包括着不同的操作和管理的技艺 。
 
一泡武夷岩茶的来历:天、地、人

文章插图
 
当茶叶生产在相同的“天时”、“地利”条件下进行时,可以说采制和管理技术将成为决定成茶品质优劣状况的主要因素 。 直至目前,复杂奥妙的茶叶采制工艺,仍然必须依赖茶师的实践经验而无法采用仪表仪器来加以分析控制 。 而此种实践经验可以归纳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 。
乌龙茶采制是一项艰苦的劳动 。 《武夷茶歌》中说:“种茶辛苦甚种田,耕耘采摘与烘焙,谷雨届其处处忙,两旬昼夜眠餐废 。 ”茶农在采制大忙后,身体都会“丢掉”几斤肉(即体重减轻)所以操作人员要有不怕疲劳,不怕无眠,连续作战的精神,否则最好的天气,最优质的茶青,再合理的工艺,也很难制出高档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