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年龄焦虑背后该警惕什么( 三 )


王睿并不是从来都这么“好运”,而是失败了无数次,才培养出这样的眼光 。“我对自己和现在的学生有一个要求,不跟风大团队的工作 。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要害怕尝试和失败 。”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这种信念也是被导师,特别是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导师、国际光伏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杨阳反复敲打出来的 。
杨阳在自述中曾经说过,他有一种独特的学生培养模式,在他们正式离开科研团队之前,鼓励他们提出异想天开的“点子”,必须是以前没做过的 。他还会提供一笔小小的“启动基金”帮助学生来研究这些“点子” 。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勇于冒险、敢于创造的精神 。
除此之外,王睿还很擅长与人合作,注重对化学、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理论和知识的积累 。他表示,这也和导师的引导分不开,当时他所在的团队就有许多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跨学科的交流是激发创新活力非常重要的途径 。
没有安全感哪来冒险精神
值得反思的是,科技人才的“晚熟”除了科学发展的客观原因外,制度环境、科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让当下的年轻人更容易自我设限,这对他们早期创新能力的激发是不利的 。
对此,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主席、美国马里兰大学终身教授刘国瑞与《中国科学报》分享了一点独特的体会 。
刘国瑞刚到美国西海岸读书时,常跑到海边看人冲浪 。后来,他渐渐发现,科研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的创新,与冲浪非常相似 。
“科学家就像冲浪选手,在等待一个浪头、一个趋势、一个时机 。可是,浪头什么时候出现、在哪里出现、是大是小,都是无法准确预知的 。”刘国瑞解释 。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何保证持续创新,首先需要鼓励一大群人敢于去冲浪,而且大家要分散在不同的位置;其次,要培养一批有能力冲浪的人,他们不能刚骑上浪头就掉下来;第三,要在其中发掘更多能冲大浪的人 。这样才能保证,不管浪打在哪里、大浪小浪,总有人能成功 。”
这就好比建立一支庞大的人才梯队,梯队的基部一定是年轻人,他们要源源不断地参与到这个冒险游戏中来 。
冲浪的年轻人该有怎样的心态?刘国瑞常告诉自己的学生: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成败的心太大了,很快就会因为无法接受失败,而不愿再冒险 。”
“可是,原创和风险偏偏就是一对双胞胎,这时,如果一个社会很怕失败、不能接受失败,是没有办法鼓励更多年轻人去冒险的 。”刘国瑞表示 。
周涛也坦言,现在的年轻人的确冒险精神不足 。“这是因为我们设置了很多政策让年轻人非常焦虑,尤其是在他们读博士阶段,要赶紧发文章,要拿到稳定的职位,要争取更多资源 。一个高度竞争、拼命向功利性发展的社会,容错性非常低,这样一来年轻人就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人哪来的冒险精神?”
周忠和指出,这些令人焦虑的政策核心还是数字化评价 。现有的评价体系加剧了年轻人在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期自我设限、画地为牢 。他认为,控制过度竞争,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上,给年轻人更多保障性资源,让他们能相对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研究,是激励年轻人大胆创新的根本途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