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青未了(老管篇二十三)」打面

【鲁西南轶事】——打面文/管廷军
自行车|「青未了(老管篇二十三)」打面
文章插图
小时候的吃的面粉都是去磨房磨面,鲁西南地区叫“打面”,管磨房叫“打面机”。
当时鲁西南农村地区几个村才有一处“打面机”,我们村就没有,打面得需要到邻近的村子。
当时每一两个月就需要打一次面。母亲让我下到粮仓里面,用葫芦瓢把粮食搲(wa)出来,她用簸箕把麦糠、麦余子等杂质簸出去,再把小石子、土坷垃挑出去,然后倒进洗干净的化肥袋子里面,装慢慢的一袋子,大概有90多斤重。
自行车|「青未了(老管篇二十三)」打面
文章插图
我那时候已长成少年,也有把子力气了,将粮食袋子扎上口,右手一携,左手一托,就把粮食放在自行车后座上,调整好平衡,再用绳子拴好系紧。小时候的自行车都是大架子直梁的,后面有粮食袋子,需要从前面掏腿上上车。还好那时候很瘦,腰腿都能弯的下去,掏腿上车也不在话下,但是在掏腿时还是有一点点的紧张,生怕万一车子歪了,后面带着九十多斤的粮食袋子,扶起来会很费劲。
自行车|「青未了(老管篇二十三)」打面
文章插图
虽然那时候农村都是土路,有点颠簸,但我骑自行车的技术已经很好了,带一袋子粮食不在话下,骑起来也很轻松。
自行车后座带一个100多斤的人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带同样重量的粮食,技术不好的人还真不好带。可能是由于重心的问题,带着粮食掌握自行车的平衡更难。有的时候粮食袋子没有放对称,骑着骑着会滑向一边,一边粮食少,一边粮食多,就一手把着车把,一手往后一伸,把粮食袋子再拽起来,粮食的流动性强,偏沉的袋子又会变的平衡了。
自行车|「青未了(老管篇二十三)」打面
文章插图
打面机的地址一般都在村头。骑到之后,插好自行车(把自行车停好叫插车子),解开绳子,把粮食袋子抱下来。前面等着打面的人已经很多,需要把粮食袋子排在那里等候。在旁边闲等的过程是很无聊的,一会儿走出磨房看看风景,或折根小树枝在地上无目的画着自己也不知道的图案,或摘个树叶研究一下纹理脉络,或看着大片的玉米地痴痴的发呆……;一会儿再进屋去看看轮到我没有,如此往复。
自行车|「青未了(老管篇二十三)」打面
文章插图
快轮到自己打面的时候,打面机操作员就会让我把粮食先倒进几个柳条编的把箢(yuan)子(也叫八斗子)内,后来把箢子少了,大部分使用铁皮桶。等上一家把磨好的面粉收拾完之后,就把粮食倒进打面机的漏斗内开始磨面。现在也弄不明白磨面机里面是什么结构,只知道粮食被粉碎之后,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顺着打面机的尾部漏出来,再反复打几遍,最后成了麦麸;一部分进了一条长长的口袋,就是白白的面粉。
自行车|「青未了(老管篇二十三)」打面
文章插图
打面结束后,要顺着打面机口袋上部把里面的面粉捋出来,然后再套进自己带的面口袋里面,使劲往上一提,全部的面粉便倒进了自家的口袋里面。那时候我家的粮食还不宽裕,一般要打三遍,最后一边出的面比较黑,农村叫“下面”,应该是“最后磨下来的面”的意思。“下面”可能淀粉含量低,口感不好,颜色还发黑,到家后要把面掺和均匀,一般不单独吃“下面”。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就改成了打两遍,面粉的成色也就比较白了,吃起来口感也好了。
自行车|「青未了(老管篇二十三)」打面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