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陈平原:高等教育须构建内外双循环格局


陈平原|陈平原:高等教育须构建内外双循环格局
文章图片
如何评价刚刚过去的2020年给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在知名学者、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看来 ,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 2020年都是人类生活和经济、文化的分水岭 。接下来的日子里 , 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同时 , 他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下 , 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应该如何布局?
对此 , 陈平原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参照经济领域实行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做法 , 重构高等教育的内循环与外循环协同发展的格局与机制 。
中国大学不能“过分自信”
【陈平原|陈平原:高等教育须构建内外双循环格局】十多年前 , 陈平原曾在媒体上发表过一篇题为《全球化时代的“大学之道”》的文章 。文中提到 , 中国人办现代大学是从模仿起步的 , 从最初模仿日德 , 到上世纪20年代转而学习美国 ,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学苏联 , 再到上世纪80年代学习美国 。“现在谈大学则言必称哈佛、耶鲁 , 连牛津、剑桥都懒得提了 , 更不用说其他名校 。俨然大学办得好不好 , 就看跟哈佛、耶鲁的差距有多大 。”在文章中 , 陈平原如此写道 。
在他看来 , 这种趋势可看作国内大学的一种迷失 。“过去强调东西方大学性质不同 , 拒绝比较 , 容易固步自封 。但反过来 , 一切惟哈佛、耶鲁马首是瞻 , 忽略养育你的这一方水土 , 这同样有问题 。”陈平原表示 , 中国大学不是办在中国 , 而是长在中国 。各大学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形成的 , 不是想改就能改的 , 我们只能在历史提供的舞台上表演 。“以目前中国大学的现状而言 , 首先是明白自己脚下的历史舞台 , 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 而不是盲目制定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 。”
“这是我十多年前说的话 。当时有感于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学界的主流 , 以至于出现了若干偏差 , 因此想强调中国学者和中国学术既需要国际视野 , 更需要本土情怀 。”在近日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 , 陈平原说 。不过 , 随着形势的改变 , 他的担忧正在发生变化 。
陈平原表示 , 不同于此前中国大学的“不自信” , 近年来 ,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 国内大学正在出现一种相反的倾向 , 即过分自信 , 自以为可以关起门来称老大 。
“经过疫情的考验 , 我们忽然发现 , 美国并不像大众想象的那样强大 , 一家独大的单极世界也确实正在消失和融化 。未来全球格局有可能变得更趋多元 , 中国的崛起不可阻挡 , 但请记住 , 这是个缓慢且漫长的过程 。”陈平原说 , 即便看到这一趋势 , 但若操之过急 , 效果也不会好 。“落实到教育层面 , 那就是要承认 , 直到今天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高教强国依然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未来 , 多派、多送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出去仍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 。”
从重学校到重专业
受访时 , 陈平原坦言 , 自己一方面很担心国内重新回到“闭关”的状态 , 另一方面 , 对于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阻碍也颇感无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