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银|杨宗银:研究8年、失败150次,他还会坚持
文章图片
杨宗银(左)在实验室做科研 。
“研究8年、失败150次,你还会坚持吗?”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智能传感所研究员杨宗银用两篇《科学》文章告诉你,他“会” 。
日前,杨宗银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综述文章在线发表于《科学》 。文章首次系统性总结了光谱仪微型化的技术方案和发展历程,引起国际科学界关注 。
这是继2019年在《科学》上刊发世界上最小光谱仪成果后,杨宗银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第2篇《科学》论文 。
把心路写进实验记录本
光谱仪是测量光谱线中各个波长强度的设备,可对物质成分和结构进行测知,广泛应用于科研、生产和生活中 。比如苹果是否成熟、含糖量如何,通过光谱仪就能一目了然 。
杨宗银研制的世界上最小光谱仪,直径在一百微米以下,不到头发丝直径的一半 。“这么小的尺寸很适合装进我们的手机中,将来或可通过拍摄实现食品安全和健康的监测 。”他在谈及未来应用时说,“再过几个月,团队研制的微型高光谱成像样机就将面世 。”
这样一个比头发丝直径还小的器件,杨宗银前前后后研究了8年 。
博士期间,每天他都是剑桥大学电子工程系实验楼最晚走的那个人,但每一次离开都无法看到清晰的实验结果 。优化一次,失败一次 。失败一次,优化一次 。
“早起努力!”“新idea明天试一下……又失败了 。”打开杨宗银的实验笔记,上面用英文密密麻麻写着各类实验优化的细节,但每天都有几句中文格外醒目 。“刚开始做实验非常有新鲜感,但是失败次数多了,自己也会感到很无力 。”他说,于是便在笔记本上记下实验中的灵光一闪,或者勉励的话,“每天都期待好的结果,同时又期待新的一天快快到来” 。
“当时写了整整三大本笔记 。”杨宗银说,“也会心灰意冷,但是内心的那份热爱总能驱使我去找到失败原因、再尝试一次 。”
2018年8月,历时8年、历经150次失败,实验终于成功 。他的论文于第二年5月投稿《科学》杂志,7月便被接收 。评审专家评价这个工作是“集合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材料合成工艺,配上最高超的器件制作水准、实验技巧和巧妙的算法,是一项惊艳之作” 。
荣誉随之而来,杨宗银获得了剑桥大学国际生全额奖学金(全球仅80名)和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特别优秀奖(全球仅10名) 。他还被选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员,是该学院第一位华人研究员 。
兴趣与热爱打开新天地
这种愈挫愈勇,其实在浙江大学求学期间就已经打下基础 。当时还是硕士生的杨宗银,在世界上首次做出了彩虹渐变的半导体纳米线 。这种材料可以发出五颜六色的光,但美丽的背后是他近一万个小时的试错改进 。
兴趣与热爱,让他在浙大的学习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在机械工程学院完成本科学业时,杨宗银参加机器人、机械设计等领域的各类竞赛都,乐在其中,还拿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当时指导他的浙大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顾大强经常教导他,“要用最巧妙的结构完成一件复杂的事情”,这种思维训练对他来说终身受益 。
后来,他被保送到浙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童利民团队攻读硕士 。“交叉融合的求学经历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条件,没有现成设备时,自己可以直接做一个 。”杨宗银说 。
在硕士期间,杨宗银除了做出彩虹渐变半导体纳米线,还基于这种材料开发了世界最宽光谱可调谐激光器 。就像收音机不同的调台,能够听到不同的节目,不同的激光波长能够对物质进行不同层面的探测 。
推荐阅读
- 奶茶|疫情催化,预制菜研究专题
- 鱼鲜|8年了,华强北最低调的大排档,还是它!
- 服装服饰|高性能多功能冬奥服装研究成果实现转化
- 王安宇个人资料(王安宇简介)
- 倪妮个人资料(倪妮个人资料简介)
- 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成果,怎样“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
- 咖啡|研究豆型丨一颗咖啡豆的外貌特征
- 黄瓜|研究豆型丨一颗咖啡豆的外貌特征
- 赣菜|赣菜美食文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促进赣菜产业发展
- 墨茶是谁(墨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