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成果,怎样“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


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成果,怎样“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
文章图片

江西鹰潭市高新区,技术人员正在对机器人进行调试 。卓忠伟摄/光明图片

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成果,怎样“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
文章图片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怀柔园区,科研人员在调试设备 。新华社发

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成果,怎样“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
文章图片

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展出的“特种泡沫铝金属材料及其关键产品” 。新华社发

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成果,怎样“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
文章图片

上海海洋大学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创新团队从遗传育种的角度来改良珍珠蚌的品质 。图为研究人员从三角帆蚌“申浙3号”中取出珍珠 。新华社发

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成果,怎样“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
文章图片

在位于河北保定国家高新区的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工作人员查看蔬菜长势 。新华社发
【探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三问基础研究人才③·深度调查】
我国已成为世界科研论文发表量第一大国,持有专利数也高居全球第二 。但很多时候,守着“金山银山”却只能卖出石头的价钱,拿着研究成果仍迈不开前行的脚步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在解决生产难题的过程中,由于无法找到合适的技术,只能把目光投向国外 。
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难寻下家,企业亟需的技术求而不得,矛盾直指成果转化 。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难是个老问题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看来,如果影响成果转化的条件有100个,那么这100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不具备,就可能导致转化失败 。毕竟,“基础研究不是研究的终点,论文也不是成果的‘句号’” 。
1、改革考核机制 唤醒产业化积极性
——以实际贡献为评价重点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及产业化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40%~60%的平均水平,症结在哪里?
“很重要的一点,是高校、科研院所动力不足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吴寿仁告诉采访人员,很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改革步伐没有跟上国家政策的变化,一些地方、部门制定政策也存在类似问题 。
在他看来,大部分高校的考核体系改革尚不彻底,仍以教学、科研为“指挥棒” 。“科研重于教学、教学重于社会服务的现象”在高校中还很普遍,同时,重论文轻转化的倾向也没有明显变化 。这导致了科研人员对产业化积极性不高,大量成果在实验室‘沉睡’” 。
科技成果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常被提及 。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秘书长韩军认为,现在需要打通的远远不止“最后一公里”,因为很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出来以后,需要经过中试、风险投资、搭建平台等多个环节,最后才能变成产品进入市场 。
“我国每年有几万项科技成果面世,从验收过程看,这些成果几乎都是成功的,但是转化率非常低 。”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李青山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成果评价脱离了中试标准,导致很多科研项目从立项开始就以发文章、职级晋升等为目的,研究成果单纯验证一些原理,不具备应用价值,根本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
李青山建议:“项目立项之初,就应将成果中试的要求明确列入评价标准,对重大创新采取‘双盲’立项——企业提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单方面提交科技部门,并设定完成标准;科技部门评选已申报的科研项目时,按照相关性将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对接,并将企业要求作为评审项目的重要依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