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视频|“科技冬奥”让成果“走出”实验室

■采访人员 郑金武
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 , 密闭场馆内空气中的病毒如何实现监测预警和快速检测?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核酸监测系统”为其提供了解决方案 。
“该系统主要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合作研发而成 , 并通过技术转让或许可 , 明确了该技术的优势、作用及相关安全准入条件 , 最终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北京冬奥会的场馆 。”该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刘鹏说 。
这只是诸多科技成果走进北京冬奥会的一个缩影 。自北京冬奥会筹备以来 , 科技部和北京市就启动了一系列“科技冬奥”专项 , 充分发挥产学研互动优势 , 最终让这些成果“走出”实验室 , “落进”生产线 , 应用于各个赛场 , 为北京冬奥会顺利举办保驾护航 。
多项新技术成果的试验场
北京冬奥会实现了规模最大的“5G+8K”超高清视频转播 , 北京全市有超过200个落地点位放置8K屏幕 。市民可以在户外、商业场所甚至是社区活动中心观看冬奥会超高清赛事转播 。
2020年 , 超高清视频(北京)制作技术协同中心(以下简称协同中心)承担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市科委)“国内首台套5G+8K转播车集成关键技术演进研究”任务 , 开发了车载“5G+8K”多通道收录和慢动作回放系统、8K编解码器等 , 建立了“5G+8K”转播技术规范 。
但在此之前 , “8K视频数据量巨大 , 传统的计算、存储、传输技术难以满足产业化发展 , 而缺乏内容支持也导致其难以普及 , 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状态” 。协同中心副总经理杨剑表示 。而北京冬奥会各项测试赛和大赛的举办 , 不仅为“5G+8K”超高清转播提供了场景 , 也提供了很好的内容支撑 。
“事实上 , 奥运会和电视转播技术的关系 , 远比公众想象中要密切 。”杨剑表示 , 很多新兴的电视转播技术 , 正是以奥运会为契机推广的 , 奥运会成为了电视转播技术的“催化剂” 。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采用2K数字高清信号进行节目转播 。其清晰度不亚于在现场3米距离直接观赛的体验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5G+8K”的试验示范 , 也将推动超高清视频转播更大规模的应用 。
除此之外 , 石墨烯技术也在此次冬奥会上大显身手 。“借助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东风 , 研究院的多项技术实现了转移转化 。”北京市石墨烯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表示 。
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尚家科技公司)基于该研究院的石墨烯技术 , 针对赛场一线工作人员的服装保暖需求 , 联合研发了低温环境石墨烯智能发热产品及热力保障应用技术 。
“例如 , 冬奥会开幕式所在地‘鸟巢’的座椅 , 是我们利用石墨烯技术开发的发热座椅 。我们还开发了石墨烯发热马甲、围巾、手套、袜子等系列保障产品 。”爱尚家科技公司CEO陈利军说 。
将石墨烯技术与赛场转播设备抗低温的需求相结合 , 北京国际云转播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基于石墨烯材料的5G云转播背包 , 保障设备在零下20摄氏度条件下也能正常工作 。
“科技冬奥”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
在承担“科技冬奥”专项之前 , 刘鹏团队长期开展相关检测研究 , 并打算将自己的成果产业化 , 但迟迟未能实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