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点|寅虎年味丨拿“红包”、吃发肉,新老面点年味足

红网时刻2月1日讯 采访人员 李丹 陈杰 长沙报道
又是一个新春佳节 。 采访人员走进基层 , 寻找民间手艺人传承的“民俗” , 带领大家感受传统年味带来的吉祥祝福 。
面点|寅虎年味丨拿“红包”、吃发肉,新老面点年味足
文章图片

“包子”一词最早出现自宋代 。 中国人吃包子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 那时称为“蒸饼” 。 它孕育着包容、开放的中国文化 , 在一代代包点人起早贪黑、夜以继日的坚持下 , 秉承传统的手作工艺 , 慢工出细活 , 成为人们早餐喜爱的美味 。
面点|寅虎年味丨拿“红包”、吃发肉,新老面点年味足
文章图片

面点手艺人张雄华认为 , 年味是迎禧祈福 , 是抚慰人心的人间烟火气 。 如今都市化的生活虽然物质充裕 , 但曾经的年味以及代表性食物与制作过程正在被悄然淡忘 。 张师傅满怀等待的仪式感 , 研发了一款“送你一颗大红包(萝卜干腊肉馅儿)” 。 包子通体呈新年红色 , 内馅选材湘西腊肉配脆爽的萝卜干 , 面饼来自于天然的红曲米粉加入面粉中揉捏发酵而成 , 红曲甘温、主治消食活血 , 健脾燥胃 。
面点|寅虎年味丨拿“红包”、吃发肉,新老面点年味足
文章图片

年红色的面皮裹着萝卜干腊肉 , 一口下去 , 新年的回味就来了 。 产品上新以来每天产量500个 , 基本到中午就全部售罄 , 年味的情愫在味蕾中被唤醒 。
面点|寅虎年味丨拿“红包”、吃发肉,新老面点年味足
文章图片

每逢过年 , 张雄华的外婆总会提前几个月准备熏制腊肉 , 把新鲜的猪肉切成长块 , 每块3至5斤重 。 把食盐在锅中炒热 , 加拌适量的花椒粉 。 一块一块的用盐抹;然后一起腌在木桶里 。 过了一个把星期 , 就把肉从桶里取出 , 挂在火坑上面任其烟熏火烤 。 小孩子坐在火炕旁 , 仰头望着头顶挂着的一条条腊肉馋得直流口水 , 每天都问外婆:“什么时候可以吃腊肉呢?”外婆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回答:“等年到了 , 我们就可以吃啦!”于是腊肉便成了对过年的渴望 。
面点|寅虎年味丨拿“红包”、吃发肉,新老面点年味足
文章图片

一位包包子的“快手”师傅 , 工作8小时最多能包1000来个包子 , 坚持手作却让包点饱有嚼劲 , 外观亲和 , 在传承传统技艺时变得更有价值和温度 。
面点|寅虎年味丨拿“红包”、吃发肉,新老面点年味足
文章图片

张师傅在年前特意还赶做了一批发肉 。 小时候外婆会将饼干捣碎配上面粉 , 加苏打 , 盐 , 放入适量的水反复糅合到一定程度 , 再拌入五花肉泥 。 这次他选择了桃酥来调和口感 。
面点|寅虎年味丨拿“红包”、吃发肉,新老面点年味足
文章图片

从张师傅有味觉记忆起 , 发肉就一直是家庭团圆年饭桌上的一道菜 。 在那个物资匮乏、经济拮据的年代 , 每到腊月 , 年老体衰的外婆必得亲自动手做发肉 。 做发肉的肉必须是当天杀的猪 。 那时村里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家都会自己杀年猪 。 早早地打听好日子 , 外婆早早地排队候着 , 买一块还带着余温的五花肉回来 , 清洗干净 , 细细剁成肉泥 , 加葱花酱油调匀拌入稀面团 。 然后大铁锅洗净 , 倒入自家榨的茶油 。 灶火腾腾旺 , 茶油滚滚烫 , 外婆的手魔法般在调和好的面盆里一卷 , “哧溜”一下 , 或圆或长的肉面团进入油锅 , 不一会 , 外婆就用专门的长竹筷把金黄色的发肉夹出来 , 摆在备好的大沥箕里沥油 。 现在回想起来 , 这大概是从小深植在自己心中记忆最深刻的年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