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山东济南小张村:岁末的年糕总能把一家人“黏”在一起

按照民谚 , 腊月二十八 , 打糕蒸馍贴花花 , 这是个得准备过年主食的日子口 , 这也是山东济南章丘区小张村年前最忙碌的时间段 。
1月30日是腊月二十八 , 年更近了 。 按照民谚 , 腊月二十八 , 打糕蒸馍贴花花 , 这是个得准备过年主食的日子口 , 这也是山东济南章丘区小张村年前最忙碌的时间段 。 事实上 , 打从进入腊月起 , 全村百余户村民家就冒起了蒸年糕的炊烟 , 到了年根儿 , 手里的年糕又让人们对团聚的期盼多了几分 。 有的村民为做年糕 , 从腊月忙到正月 , 单日可产销一吨年糕 , 村民说村里看中年糕 , 除了它为村里创收、让村庄有了名气 , 更重要的是 , 年糕总能把一家人“黏”在一起 。
王善|山东济南小张村:岁末的年糕总能把一家人“黏”在一起
文章图片

小张村的年糕多为窝头状 。 受访者供图
忙碌 , 从腊月忙到正月
“今年的年糕销量不孬 。 ”1月29日是腊月二十七 , 年根儿底下了 , 小张村村民王善军一天里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路上” , “今天光在外面就卖了3000多斤 , 我们还自产了很多礼盒 , 相比而言 , 礼盒的比例更大些 。 ”王善军说 , 这个节骨眼儿 , 年糕是当地许多集市的抢手货 , “大家都在卖 。 我们村进了腊月就开始做年糕 , 从腊月二十开始 , 年根儿是年糕卖得最好的时候 。 ”
在济南章丘区 , 或许再找不到有哪一个村 , 能在年前比小张村更有烟火气 。 家家户户的院落里被年糕蒸腾的热气充盈 , 夹杂在空气中的 , 是制作年糕的东北米和乐陵枣混合出的淡淡甜味 , 对村民而言 , 这若有似无的甜味 , 就是年味 。
与村里大多数从腊月时做年糕的村民不同 , 郭文广家的年糕 , 从年头做到年尾 , 于他而言 , 年糕 , 就是他的“饭碗” 。 新年前后 , 家里的年糕产销量比起平时要高出许多倍 , 为了准备腊月的年糕 , 郭文广通常要在农历十月就开始备货 , “年前十天通常是最忙的 , 一直忙活到正月十五 , 才能稍微松快下来 。 ”
王善|山东济南小张村:岁末的年糕总能把一家人“黏”在一起
文章图片

在郭文广的合作社 , 十来个人每天产销1吨年糕 。 受访者供图
曾经考虑到制作效率的问题 , 郭文广还犹豫过使用机械加工生产 , “但生产出来的年糕和纯手工的相比 , 明显不伦不类 。 ”怕把自己的招牌砸了 , 郭文广还是坚持手工制作 , 除了家里人亲自上阵 , 另外还得请上几个帮手 , 从早上六点 , 做到晚上十二点 。 一天下来 , 十来个人能做出约1吨年糕 , 它们有的被送入当地商超 , 也有的通过快递运往天南海北 。
年糕 , 就是把家人“黏”在一起
年糕对于小张村来说是村民们创收的“好买卖” , 可又不止于买卖 。 “你说它是个养家糊口的生意嘛 , 它当然是 。 同时 , 它对于我们来说 , 又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符号标志 。 ”为了年糕 , 郭文广一家从年头忙到年尾 , 家人一心扑在上面 , 尽管忙碌 , 可一家老少聚在一起 , 就是过年 。
制作年糕的手艺 , 在郭文广家传了三代 。 他一直记得小时候 , 爷爷驮着年糕走街串巷 , 孩子们跟在他的后面喊着一声声“糕老大” , 那是大家给爷爷起的外号 , 赞扬的是爷爷的手艺和从不缺斤短两的品质 。 郭文广是80后 , 在他印象中 , 儿时的农村里 , 年糕并不是稀罕物 , “最让人稀罕的其实是白面馒头 。 小时候大人们张罗着让孩子们吃年糕 , 多半是为了让孩子们在餐前‘垫补垫补’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