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子|拼“杂拌儿”

天津人过年 , 即使是在商品短缺、物质匮乏的年代 , 也要炖肉、熬鱼、蒸馒头 , 尽量改善伙食 , 丰富餐桌 。 而同时 , 还要准备一些花生、瓜子、崩豆儿、糖果等零食 , 名为“杂拌儿” 。 “杂拌儿” , 大多放在一个茶盘里 , 除了自家孩子享用 , 也招待来家里拜年的亲友 。
【炉子|拼“杂拌儿”】准备这盘“杂拌儿” , 若放到商品极丰富的今天 , 根本不是事儿——想吃哪种坚果、糖豆儿、果脯、蜜饯 , 足不出户 , 动动手指就有快递送到家 。 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花生、瓜子等算油料作物 , 平常根本见不到 , 都是在春节前按人口定量在粮店才能买到 , 因此家家户户都特别珍惜 , 一般都要等到腊月廿七以后才把它炒熟——生怕提前炒了 , 被孩子们吃光了 。 记得当时住平房 , 每家冬季生一个炉子——既要做饭又要取暖 , 再加上年前炖肉、蒸馒头都要用火——一个炉子就有点儿忙不过来 。 有的人家就在当院点着夏季用的煤球炉子 , 专门用来炒花生、瓜子 。
炒花生、瓜子非常讲究火候 , 火小了不脆 , 火大了就煳 。 因此 , 那时炒花生、瓜子时都要在铁锅里放上一层细沙子 , 相当于是用热沙子间接地把花生、瓜子炒熟 , 费火费时 。 我父母因为节前工作忙 , 根本没时间炒花生;每年都是把花生、瓜子买来后交给我大姨去加工 , 等到大年三十再拿回家 。 不过那时 , 母亲比较细心 , 平时家里只要吃倭瓜 , 都会把籽留下来 , 洗净、晾干 , 一年下来 , 能攒上一斤多;等到春节前 , 放到烙饼的铁铛上很快就能炒熟 , 白皮儿、绿仁儿 , 比炒葵花子还香 , 成了我家招待客人的一个特色 。
记得那时去各家拜年 , 除了要看看春节的布置是否喜庆、新颖 , 还会关注这家的“杂拌儿”是否丰盛 。 而各家主人也把这盘“杂拌儿”当成是自家的一张“名片” , 尽量弄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新意 。 还有的家里 , 除了摆上一盘花生、瓜子、水果糖等“大路货” , 还会把一些高级糖果、栗羊羹、松子等稀少贵重的小食品放到桌子底下 , 专等贵客或喜欢的孩子到来 , 才拿出让他们品尝——一来表示格外热情 , 特殊招待;二来也能显示自家与众不同的阔气程度 。
上世纪80年代的一年春节 , 我和几个同学到老师家拜年 。 她妹妹客居国外 , 她家总能见到一些洋货 。 我记得 , 我们老师非常热情 , 她特意从冰箱里拿出一个花花绿绿的方形铁盒 , 一看就是舶来品;然后 , 她很神秘地打开——原来是一盒巧克力 。 他让我们每人拿了一块儿 , 并看着我们放到嘴里 , 小声地说“是比利时的” 。 那是我第一次吃到外国巧克力 , 味道真的不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