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回话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 )


20世纪60年代前 , 焉营的回族男子服装多肥大 , 外衣为黑色 , 内衣为白色小褂 , 对襟直领 , 锁扣、外穿坎肩;裤子多用黑色 , 长及脚面 , 扎裤腿(青年不扎);一般常戴白色小帽 。
新中国成立后 , 服饰已发生很大变化 , 除一些老年人还循旧俗外 , 一般青年人大多穿中山装、军便服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行西服、连衣裙和牛仔裤等 。 1990年,从各年龄段的115人抽样调查中,喜欢穿流行服的49人,占42.6%;喜欢穿西装的32人 , 占27.83%;两者 相加81人 , 占70.43% 。 根据伊斯兰教规要求 , 妇女的腿、臂、胸部都是绝对不能外露的,不论男女衣裤都要宽大些 。 但现在穿短袖、无领连衣裙、短腰窄裤管的牛仔裤的人日渐增多 。 经抽样调查,认为牛仔裤难看的32人,占27.82%;认为连衣裙难看的4人,占43%;认为违犯教规的12人,占10.43%;认为伤风败俗的2人 , 占1.74%;有72.17%的认为牛仔裤好看 , 可以穿 。 新式的时装被大部分回族青年所喜爱 。
20世纪60年代后 , 焉耆回族妇女中只有老太太戴头巾 , 只遮发不遮面 , 中年以下妇女很少戴 头巾的 。 新中国成立前 , 妇女婚前多梳辫子 , 婚后改为发髻 。 新中国成立后 , 中青年妇女中 逐渐盛行短发 。 80年代 , 盛行烫发和披肩发 。 1990年 , 对77名具有各种职业、不同年龄的 妇女进行调查 , 有38.96%的人喜欢烫发、披肩发 , 有37.66%的赞成传统发式 , 认为女式 短发好的人占13.3% 。
焉耆妇女向有喜戴饰物的习惯 。 过去女孩最迟在五六岁就要扎耳朵眼 , 开始戴银丝耳 环 , 买不起耳环的贫穷人家用粗细适中的茶叶棒涂上清油塞住耳朵眼 , 以防长严 , 有的女 孩十几岁仍用此法 。 除耳环外 , 金戒指、金手锅、玉锅、项链、发卡也都是回族妇女喜爱的装 饰品 。 经调查77位妇女 , 平日经常佩戴首饰的占51.95% , 只有节日和会客才戴的占 23.38% , 从来不佩戴的占18.18% , 学生禁戴的占6.48% 。 在各不同年龄段的妇女中平日 经常佩戴首饰的 , 16-20岁的占20% , 21-30岁的占30% , 31-40岁的占32.5% , 41- 50岁的占17.5% 。
五、住行
焉耆回民的住房一般以中国传统古典四合院建筑为模式 , 融合回民生活起居的特点 , 形成一种本民族的建筑模式 。 四合院的正心是二层木结构框架式的阁楼 , 楼前为木结构 "勾连搭式"卷棚 , 所有外露的木构件都有精细的雕刻 , 两侧厢房也是雕梁画栋 , 每一根椽 头都刻有花纹 , 过道对厅都是用木结构花格扇门组装而成 。 这种住宅要求门窗大、房屋开 间大采光好、所有的雕梁画栋雕刻以花卉图案 。
70年代后 , 建房为土木结构平房 , 房上草泥抹顶 , 一般房屋布局是一明两暗三大间 。 生活富裕户 , 住房分卧房、客房、厨房、库房等 。 生活差一些的人家虽然一切都较简陋 , 但仍 保留了较大窗口、大开间的特点 。
过去 , 一般人家均是土炕(即火炕) 。 70年代后 , 城镇大部分人家换上了新式床 , 只有 个别有老人的家 , 还有土炕;农村家庭 , 新式床、木板床、土炕并存 。 1988年 , 对110人抽样 调查 , 欢迎新式床的占77.39% , 喜欢木板通铺的占15.65% , 喜欢传统土炕的占6.96%; 喜欢炕的均是40岁以上的人 。
家户室内都注重摆设 , 陈设整齐 , 窗明几净 , 庭院每日洒水清扫 , 室内常燃巴兰香等 。 栽植葡萄、养花是焉耆回民的传统习惯 , 家家葡萄架成荫、院子里花草繁茂 。
离城较远的农村 , 人们上街多骑毛驴 , 或坐毛驴车 。 80年代 , 由于生活改善 , 年青入外 出骑自行车、摩托车 。 要是全家上街 , 部分人家乘上小四轮拖拉机 , 部分人以毛驴大篷胶轮 车代步 。 每逢星期日 , 镇内街道上车水马龙 , 人如潮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