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广州茶文化|广州茶文化的特色|广州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是个茶文化浓厚的礼仪之邦, 中国茶更是对世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作为茶叶产业大国, 我国拥有丰富的茶叶品种, 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 促使我国各个地方的茶叶各具特色, 也因地理因素, 我国各地的饮茶习俗也各具特色 。
(一)“饮茶’与“饮早茶”
“喝茶”在粤方言里称作“饮茶”, 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 。 广州人爱“饮茶”, 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 又是饮食文化 。 在广州, 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 如有客到, 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靓茶”, 第一句话是“请饮茶”, 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 。 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 “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 使广州的茶文化具有较浓的商品经济的特色 。 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 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 名目繁多.形式各异 。 至清代, 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 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 。 民国时期, 广州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 经久不衰 。
“饮早茶”是广州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 。 早茶习惯, 遍于各阶层, 上至达官贵人, 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 广州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 。
“早茶”突出体现岭南文化“早”的特色 。 岭南, 春早;岭南人 。 起早 。 正是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使广州人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与之相应的有“趁早墟”(赶早集)、“饮早茶”的习惯 。 广州人“饮早茶”, 早得出奇, 凌晨4点来钟起床, 步行到茶馆, “一盅两件”(一壶茶、两件点心), 慢慢“叹”(好好地享受) 。 饮茶配以点心或炒粉、面, 这是广州早茶的特点, 也是广州茶系异于其他茶系的突出之处 。 中国人喝茶大都就茶喝茶, 没有佐食, 而广州人却不然, 饮茶总配以点心 。 其原因不知是由于光喝茶太单调, 还是由于气候炎热不喝茶吃点心难以下咽,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 广州人开始有了这种习惯, 是否受到西方饮食的影响, 也无从考究 。
(二)茶、茶点、茶楼
广州人饮早茶, 注重好茶, 也注重配茶的点心与茶楼的环境 。 清代的茶楼, 茶台上摆有茶盅、茶盅盖和茶杯, 点心糖果放在茶台旁的小窗厨里, 由茶客自取, 吃完再结帐 。 广州人多爱饮龙井、水仙、普洱、寿眉、红茶等 。 广州茶楼所供应的点心, 开始时较为简单, 仅有蛋卷、薄饼、酥饼之类 。 近代以来, 广州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窗口, 广州的茶楼也接受了西方传进的点心, 如各种面包, 蛋糕等 。 民国时期, 茶楼的点心出现多样化趋势, 增加了各种富有岭南特色的包点, 以及岭南特有的用肉类制作的“烧卖”, 如豆沙包、麻容包、椰容包、叉烧包、腊肠卷, 以及排骨烧卖、干蒸烧卖、虾饺烧卖等 。
广州的配茶点心, 由简单到丰富多采, 不仅体现广州人饮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且标志着广州茶文化逐渐进入兴盛时期 。 二十世纪初, 广州配茶点心愈来愈丰富, 茶市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 为适应竞争的新形势, 惠如楼首创“星期美点”, 每周更换一次点心品种, 以吸引茶客 。 广州点心, 兼收中西点心制作之优长, 而形成自身的特色, 主要特点是:选料广博, 造型独特, 款式新颖, 制作精细, 皮松屑薄 。 茶点, 也成为广州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
广州人饮茶, 讲究环境 。 广州人称茶楼作“茶居”, 有不同的档次 。 上乘茶居, 门户金碧辉煌, 室内字画高挂, 瓷盅沏名茶, 配以高级点心, 名伶演唱, 此为达官贵人的去处;较低层的茶居、茶寮、炒粉馆, 不设茶盅, 用瓷茶壶, 消费水平较低, 薄茶足以解渴, 闲聊可以沟通信息、联络感情、消遣与歇息, 顾客多为“苦力”(搬运工)和“收买佬”(收破烂者)等下层劳苦民众 。 广州的茶市, 从来就十分兴旺, 大清早就人声鼎沸, 熙熙攘攘, 即使在抗战时期也不中落, 可见“饮茶”已成为广州人饮食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