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英德红茶的技术

初制红碎茶通常叫做毛茶 , 毛茶是长短、轻重、粗细、整碎、梗杂混合总体 , 通过精制划分花色、提高净度 , 调整品质 , 充分发挥毛茶原料的经济价值 。 精制工艺:采用圆筛分离茶叶的长短;抖筛分离茶叶的粗细曲直 , 风选分离茶叶重轻和除劣去杂;拣梗和飘筛之后 , 达到商品茶的的规格要求 , 拼配调制品质 , 及时装箱封口 , 防止受潮 , 以保持茶叶品质 。
英德红茶加工技术精湛 , 加工全程实现机械化 。 1959年英德茶场与英德茶叶试验站和英红茶机厂等为主组成攻关工作组 , 在华南农学院 , 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等有关单位的协助下 , 试制出第一批英德红碎茶之后 , 继续较系统地研究初制加工技术 , 直至1964年红碎茶初制工艺基本定型 。 其加工技术为:鲜叶原料必须具有嫩、匀、鲜、净;适时萎凋 , 萎凋叶含水量在64±1%;大机揉捻打条40~50分钟 , 短时多次切碎(盘式机三要三筛 , 各次10~20分钟;适度偏轻发酵;105~115℃温度簿 摊一次干燥 。 )该技术工艺被省内及广西、湖南等红茶区广泛采用 , 后被称之为“传统法” 。 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中期 。
【加工英德红茶的技术】踏入七十年代 , 英德率先进入红碎茶转子式揉切法研究和生产新的时期 。 1970年 , 英德茶科所和英德茶场组成试验小组 , 最早在红旗茶厂开展研究试验工作 。 1973年 , 红碎茶转子式揉切法工艺取得初步成功 , 接着向省内及滇、湘部分茶厂推荐应用 。 此后 , 经多次对揉切机的改进和工艺的完善 , 以及大生产应用 , 1978年转子式揉切法工艺基本定型 。 工艺特点:实现强烈而快速的揉切作业 , 增进红碎茶的浓、强、鲜爽度 , 改善品质风格 。 并解决机组配套联装生产线流水作业 , 提高生产效率 。 该技术工艺的研究成功 , 为我国制茶工艺的改革和红碎茶品质的提高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 这一创造性的技术改革 , 使国内各红茶产区广泛应用 。 转子机式制茶法 , 省工、省电、产量高、质量好 。 转子机制茶加工技术规程是:鲜叶原料 , 要求保持嫩匀鲜净 , 以一芽二叶 , 一芽三叶初展为主;萎凋叶含水量58~60% , 加温萎凋温度不能超过35℃;揉切 , 先打条提取毫尖茶 , 筛面茶揉切2~3次 , 直至茶尾比率在10%以下;发酵适度稍轻;采用110~118℃一次干燥 , 毛茶含水量控制在4~6%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