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喝茶是一种生活内容 , 是生活的一种境界 , 也是生活的一种写照 。 但更多的时候 , 在两个不同的极端上 , 又分别属于茶农的生计与有闲人的情调 。 无论作何安排 , 关于茶本身的学问却又是断断少不得的 。 先说红茶 。 从发明上来讲 , 各种发酵茶都应该是来源于采摘过多来不及立即处理又没有其他办法保鲜而导致的产物 , 然而一旦确认了它的口味与功用 , 也就大行其道了 。 红茶属于快速全发酵茶 , 按产地分为宁红、祁红、滇红、荔枝红(以生长环境名之) , 其功温经和气暖胃 , 宜沸水冲泡 , 直接煮沸亦可 , 可添加红糖饮用 , 对脾胃虚弱者尤佳 。 荔枝红国人多有未识 。 是将灌木茶树种于荔枝树间 , 以荔枝落果为肥 , 叶片受荔枝花粉粘薰 , 采摘后发酵制成红茶 , 独具荔枝香气 , 以广东香山(今中山)所产最佳 , 为孙文一生钟爱 , 今人呼之国父茶 。 坊间有以荔枝香精加工者 , 味道过浓 , 可于选购时在三十厘米处直接嗅到荔枝香味 , 切不可入口 。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 , 茶性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 , 最适合冲泡功夫茶 , 以冻顶、云雾为佳 。 最有个性的当数绿茶 , 按采摘时间、采摘茶叶位置、茶树生长位置和品种差异和炒制差异 , 可分为上百种 , 一言难以尽表 。 极具神秘色彩的是长周期慢发酵的紧压茶 。 依造型与用料差异 , 又可分为沱茶和砖茶 , 乔木沱茶(柳叶形长叶)和灌木沱茶(卵形小叶) 。 一般是越陈越醇 , 02年我曾经有幸喝到1975年生产的乔木“七子沱茶” , 其茶汤枣黑 , 茶香醇厚 , 还有一股独特的沁人甘甜 。 据闻象那样的一个四两重的沱茶 , 现价应该在人民币5万元以上 。 至于立顿红茶 , 无外乎就是砖茶的英国现代版 。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新疆 , 就有人把敲碎的砖茶用口罩布裹几起来 , 挂在大号搪瓷茶缸壁上 , 边喝边加水 , 直到没有颜色为止(偶的伯父在新疆地质队工作时学到这个办法 , 还传回了偶的东北老家) 。 立顿红茶只是冲泡方式的变化 , 类似速溶咖啡 , 只有喝茶提神的一点效果 , 传统的茶文化却是点滴皆无的 , 入不得茶经 , 登不得雅堂 。 <2>在人类生活跟茶的亲密接触中 , 更为重要的事情是一种刺激与程序在遭遇虚荣心之后发生的 , 而这一切 , 离开茶的本原并不遥远 。 无论是茶的那一种表现形式 , 在完成加工乃至相关其他过程之后 , 一切总要在茶具的参与下进行 , 并通过感官与神经完成最后的过程 。 茶具就顺理成章的在茶实现功能的时候站到了人类关注的前台 。 说起茶具 , 其实也简单 , 不外乎藏茶的 , 煮水的 , 冲泡的、端饮的 , 扩张一下 , 就又有了茶海、茶匙、茶镊、茶勺以及茶炉、茶灯和更为繁复的品嗅茶具 。 质地上 , 藏茶莫过于锡筒 , 茶海则莫过于红木根雕 , 其余的 , 就泛滥开来 , 难于言表了 。 大致可以达成共识的 , 起码有陶、瓷、玻璃烧制的 , 金、银、铜、铁(包括搪瓷、景泰蓝)加工的 , 木、竹刻就的 , 麦饭石、木鱼石、玉石等雕出的 , 不一而足 。 当茶具的功用在于茶的时候 , 质地和艺术欣赏价值本当可有可无 。 但没有人会象驴那样不在意饮具的形态、美感 , 也就不可避免的让茶具家族演绎成一篇卷帙浩繁的大文章 。 于是 , 我们可以离开茶而专门拥有茶具 , 一套名家手制壶可以价万钱 , 但摔碎了也不过是一堆泥片片;一套精致的青釉瓷杯 , 可能永远没有完成过本来的使用价值 , 但越是这个时候 , 虚荣心就越发容易满足 , 茶呢 , 就远得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 当然 , 多数时候 , 我们仍然会在香浓或清冽的茶意中满足于对茶具的欣赏与陶醉 。 那么 , 当然也就可以把宜兴的紫砂陶、景德镇瓷、泰山木鱼石、阜新麦饭石、北京景泰蓝等等与饮茶的感受联系在一起 , 这种时候 , 茶具也便有了灵性 , 透着神采 , 饮者的超脱便又上了新的境界 , 果如是 , 茶具与茶同时成了领衔主演 , 他们的拥有者、驾御者必当“其喜洋洋者矣” 。 今天 , 你关注了你的茶具没有?<3> 苦也罢、乐也罢、累也罢、闲也罢、由它去吧 , 且来喝上一杯淡酒;穷也罢、富也罢、贱也罢、贵也罢、愁它干啥 , 再请饮下两壶清茶 。 在茶的内涵里 , 凝聚着清静淡泊 , 也孕育着万千气象 。 作为名至实归的人类第一饮料 , 香润醇厚的茶经历了太多的历史 , 也承载了太多的文化 , 以至于我们对于茶馆、茶吧、茶舍这类品茗对弈摆龙门的地方总是有着先入为主的感受 , 好象离开了古香古色、古音古韵、古朴古拙 , 就不足以言茶艺论茶道了 。 爱茶爱到一定境界 , 就离佛教禅宗的感觉不远了 。 身是菩提树 , 心如明镜台 , 时时勤拂拭 , 勿使惹尘埃 。 喜欢独善其身的茶客 , 即使休闲也可能要静坐常思已过了 。 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 。 如果既能够心如明镜 , 又不执著于功过是非 , 了无牵挂 , 甚至于无物无我 , 在佛教禅机之中 , 处处透露出了茶道消解工夫 。 这个时候 , 茶客和茶吧之间就在洒脱的境界上有了对话的基础 。 浓郁的自然情趣再加上刀斧痕迹不那么强烈的人工雕琢 , 茶吧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就流淌出一缕沁人心脾的茶香 , 着意于让人放松身心的那种感觉扑面而来 。 【雪樵茶说】
推荐阅读
- 赏茶歌品茶味
- “客来敬茶”的由来和规范
- 一个茶壶要配几个茶碗
- 掀起拼配茶的盖头来 专家解析,精彩!
- 细说福建乌龙茶品质特点
- 北京茶菊选育成功
- 蒙古族的“茶道”
- 款款深情敬茶与敬酒
- 泉·壶·茶
- 历来针对“客来敬茶”一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