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毫银针

银针白毫,简称银针,又叫白毫,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近年多称白毫银针,按制茶种类分,属白茶类 。 它与宋代《大观茶论》中记述的白茶,以银线水芽为原料制成的“龙团胜雪”饼茶和现代的凌云白毫、君山银针等茶不同,它们的原料先经蒸、炒杀青,属绿茶或黄茶类 。 现代白茶类的创制始于银针白毫 。 明代田艺衡《煮泉小品》中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如果说这是关于古代白茶的记述,则现代白茶堪称是古老而又年轻之茶品 。 银针白毫的产地为福建省福鼎、政和两市 。 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福鼎用菜茶(有性群体)的壮芽为原料,创制银针白毫 。 约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在福鼎市选育繁殖成功,于是1885年起改用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的壮芽为原料,菜茶因茶芽细小,已不再采用 。 政和县1880年选育繁殖政和大白茶品种茶树,1889年开始产制银针 。 现今银针白毫的茶芽均采自福鼎大白茶或政和大白茶良种茶树 。 大白茶树茶芽肥壮长大数倍于菜茶茶芽,这也许就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南方茶树“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则新芽一发便长寸余”的原因 。 福鼎大白茶为迟芽种,茶芽肥壮,多酚类、水浸出物含量高,成品味鲜、香清、汤厚 。 大白茶良种茶树原料是制造银针白毫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 采制银针白毫的茶树,每年秋冬要加强肥培管理以培育壮芽 。 翌年采制以春茶头一、二轮的顶芽品质最佳,到三、四轮后多系倒芽,较瘦小 。 台刈更新后萌发的第一轮春芽特别肥壮,是制造优质银针白毫的理想原料 。 夏秋茶茶芽瘦小,不合银针白毫原料的要求,一般不采制 。 银针白毫原料采摘标准为春茶嫩梢萌发一芽一叶时即将其采下,然后用手指将真叶、鱼叶轻轻地予以剥离 。 剥出的茶芽均匀地薄摊于水筛上(一种竹筛),勿使重叠,置微弱日光下或通风前处,晒晾至八、九成干,再用焙笼以30~40℃文火倍至足干即成,也有用烈日代替焙笼晒至全干的,称为毛针 。 毛外经筛取肥长茶芽,再用手工摘去梗子(俗称银针脚),并筛簸炼除叶片、碎片、杂质等,最后再用文火焙干,趁热装箱 。 银针白毫芽头肥壮,遍坡白毫,挺直如针,色白似银 。 福鼎所产茶芽茸毛厚,色白富光泽,汤色浅杏黄,味清鲜爽口 。 政和所产,汤味醇厚,香气清芬 。 银针白毫泡饮方法与绿茶基本相同,但因其未经揉捻,茶汁不易浸出,冲泡时间宜较长 。 一般每3克银针置沸水烫过的无色无花透明玻璃杯中,冲入200毫升沸水,开始时茶芽浮于水面,5~6分钟后茶芽部分沉落杯底,部分悬浮茶汤上部,此时茶芽条条挺立,上下交错,望之有如石钟乳,蔚为奇观 。 约10分钟后茶汤泛黄即可取饮,此时边观赏边品饮,尘俗尽去,意趣盎然 。 银针白毫早在1891年开始外销,1912~1916年为极盛时期,当时福鼎与政和两市年产各1000余担,1917~1921年受欧战影响,销路阻滞,一落千丈 。 近叙年来,银针年产也仅在几百公斤至一千公斤之间,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 目前银针白毫主销港澳地区 。 也销往德国及美国等地 。 在欧洲有的在泡饮红茶时,于杯中添加若干银针,以示名贵 。 【白毫银针】 银针性寒凉,有退热祛暑解毒之功,在华北被视为治疗养护麻疹患者的良药 。 1982年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在30种名茶中名列第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