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 存在着一个重要而共通的心理基础 , 那就是追求和谐 。 这种重视和谐的心理素质 , 表现在多个方面 , 其中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 。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 , 不断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 , 使自然人化;同时又不断让人化的自然为世人服务 , 发展了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人性 。 从而大大增强了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 。 这种天与人的共感交互作用 , 无疑促成人得到愈来愈多的自由 , 并使社会出现净化与谐调的效果 。 这大概要算“天人合一”论的最为重要的社会功能 , 体现了鲜明的人伦精神 。 透视“茶经法”的精神意蕴 , 在于强调人格的自我完善 。 为实现这个崇高目标 , 其重要手段便是不断化“自在之物”(如茶叶、水等)为“为我之物”(指茶事等):“为我之物”通过反馈作用 , 不仅强化了社会谐调的氛围 , 而且不断唤醒人们对自然的一种内在道德责任心 。 “茶经法”的“茶理” , 不外如此 。 这与中国文化的总体心理基础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 接着看一看茶具中的“理”吧 。 《茶经·四之器》载古鼎形风炉为三足 , 其中一足写“坎上巽下离于中” , 一足写着“体均五行去百疾” 。 “坎”、“巽”、“离”是《易经》八卦中的三卦 。 所谓“八卦” , 就是八种符号 , 每个符号代表一种“自在之物” , 可以说这八种自然物质就是万物之源 。 “坎”代表水 , “离”代表火 。 人类生存离不开水与火 , 饮茶当然也是这样 。 鼎形风炉正是生火煮水的关键工具 , 而煮水时确也是水在上 , 火在下 。 这种尽人皆知的事象 , 却用古文字形式郑重地铸定在鼎足上 , 应该说含有“咒语”的作用 , 表明茶事活动过程 , 完全符合〈易经〉观象取物而创造文化之“理” 。 八卦相重 , 就生出六十四卦 。 其中的“坎”卦与“离”卦结合 , 便形成“既济”卦 。 “既” , 含有已的意思;“济” , 本义是渡水 , 这里引申为成功 。 “既济”卦是“坎”上“离”下 , 即水在上 , 火在下 , 水与火原是不相容的 , 是相克的 。 如何变相克为相生 , 使不相容的对立面趋于和谐?就要靠调济物 。 这个调剂物不是别的 , 正是置于水火中间的锅 。 明代耒知德〈易经集注〉在谈到“既济”卦时指出:“水火相交 , 各得其用” 。 说的就是这种水火调和 , 变相克为相生的事实 。 请不要忘记 , 加速其调和的中介物质还有风呢;“巽”卦就代表风 。 风主齐 , “波动散发 , 可以济事 。 ”用锅实现水火相交 , 鼓风帮助燃烧 , 这是人类管理水火方面的重大突破 。 鼎形风炉上设置支撑锅子用的垛 , 期间分三格 , 一格画“离”卦 , 一格画“巽”卦 , 一格画“坎”卦 。 〈茶经〉说:巽主风 , 离主火 , 坎主水;风能兴火 , 火能熟水;所以须有三个卦 。 这种说法 , 进一步显扬了易理用于指导茶事的深层意义;集中反映出“天人合一”思想对茶事渗透的深度和广度 。 古鼎形风炉的又一足写着“体均五行去百疾” 。 所谓“五行” ,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 这五种物质 , 在五行学说中已升华为五种符号 , 代表着五种功能属性 , 从而形成五行结构观念 。 五行学说便是由五行结构观念建构而成的关于自然万物相互转化的理论体系 。 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 , 便形成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 这个体系 , 无疑地大大有助于认识并促进人体与大自然尤其是生活环境的直协调统一 。 “体均五行去百疾”便是基于这种认识提出来的 。 意思是说 , 五脏调和 , 五行资生 , 去除百疾 。 阴阳学说 , 讲的是对立统一;五行学说 , 讲的是相生相克 。 因为天与人的运作 , 都同样体现阴阳五行变化规律;两大系统的结合 , 相辅相成 , 深化了人们对于自然与人体关系的认识程度 。 显然 , 在风炉两足铸上两句话 , “坎上巽下离于中” , “体均五行去百疾” , 并非出于偶然 。 陆羽巧妙地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 , 反映以类相感 , 让天与人在阴阳五行的框架内合而为一 。 突出了茶饮去疾健身、完善价格、师法自然、净化社会的功能 。 有鉴于此 , “天人合一”的哲学功能和美学功能便也得以兑现 。 古鼎形风炉壁厚三分 , 炉下三只脚 , 三脚下开三个通风口 , 支撑锅子的垛间分三格并画三卦 , 灰承三只脚 , 炉口边缘宽9分 , 炉足铸籀文21字...... 。 伙闪应该注意这个“三”字 。 设计处处用“三”(包括三的倍数)实受易卦以三数重迭为形影响的结果 。 〈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 , 终于十 , 成于三” 。 为什么称“三”为“成”?伙们不妨先举实例吧 。 求签向卜往往是“三占从二”乒乓比赛也取“三局二胜制” 。 如此之“三” , 颇有奥妙处;当二数对峙时 , 加上一 , 便可形成多数示胜负 。 这个“一”的地位所以重要 , 关键不在于它所处序列位置 , 而在于它的参与 , 使对立得以中和 。 也就是说 , 这个“三” , 能给对立的双方带来调和、中和的力量 。 〈易〉“说卦”以天、地、人为三才 。 天地是对立的 , 通过人的中介 , 天地也调和了 , 统一了 。 可见〈茶经〉设计茶具 , 时时忘“三” , 同样为着突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 事实确如上面所讲 , “茶经法”开列了好多茶饮的条条框框 。 但请别担心 , 戒律是相对的 , 灵活性仍然存在 。 〈茶经·九之略〉的讨论 , 足可释人重负 。 制茶的灵活性且不说 , 单表煮茶的灵活性:如果出外交流 , 松间有石可坐 , 那就省去陈列床或陈列架等用具;用干柴鼎锅之类烧水 , 便可不用风炉、炭挝、火夹等用具 。 若在溪边或有泉的地方休憩 , 用水方便 , 就能去掉水方、涤方、漉水囊等用具 。 如果是五人以下出游 , 茶又可以碾得精细 , 就不必用罗筛 。 如果是登上险岩 , 或须攀藤附葛 , 或须抓住粗大绳索进入山洞 , 便要先在山口处把茶烤干捣碎 , 用纸或盒包装 , 那就无须碾、拂末等 。 茶饮程序的利缩性 , 显示出精神享受的随意性 。 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心路走向 , 是老庄思想长期影响的折射 。 陆羽本人的气质 , 充分表现出厌恶死板戒律、向往个性自由的物质 。 〈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便谈到他和朋友饮酒聚会时 , 什么时候想离开 , 便立即离开 , 全不顾及任何礼节 。 如此表现 , 让我们有理由认为 , 在陆羽身上 , 其实存在着更多的“自恣以适已”的道家风味 。 指出这一点很重要 , 因为陆羽已将这种精神输入茶事活动 , 形成了既有相对稳定的格式而又随和灵活的“茶经法” , 并一直影响着后世的茶事活动 。 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哲学是“唯情”的哲学 , 哲学的最高境界是“物我相忘 , 人我相安” 。 若把这段话用来概括“茶理”的基本精神 , 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 与其说是“茶理” , 毋宁说是“茶情” 。 请看:释皎然〈饮共茶歌诮崔石使君〉有“一饮涤昏寐 , 情来朗爽满天地”句 , 李郢〈茶山焙歌〉有“使君爱客情无已”句 , 理中含情 , 情中见理 , 情、理融合 , 天人合一 。 茶饮的精义确也“玄之又玄 , 众妙之门” 。 中国茶道十分注重人际关系的“理解”与“沟通” 。 《茶经》说茶事 , 颇突出“理解”与“沟通”的深远时义 , 《六之饮》所载最具典型性:“夫珍鲜馥烈者 , 其碗数三 。 次之者 , 碗数五 。 若坐客数至五 , 行三碗;至七 , 行五碗 。 ”用“珍鲜馥烈”者待 , 寓“和”于香 , 动之以情 , 已经为彼此的“沟通”奠定基础 。 接着便是“行”茶汤 。 这里的“行” , 有流动、传布的意思 。 《周易·乾·彖》云:“云行雨施” 。 《左传·僖公十三年》载:“行道有福” 。 其中之“行” , 均属此义 。 可知“行三碗” , 含“三碗传饮”的意思 。 “传饮” , 就是每碗茶都轮流着喝完 , 这应该说是一种强调“沟通”主题的十分特殊的饮茶法 , 颜真卿等《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有“素瓷(指茶碗)传静夜”句可证 。 与“传饮”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 当数联句咏茶 。 唐代的颜真卿.陆士修(嘉兴县尉).张荐(累官御史中丞).李萼(历官庐州剌史).崔万.昼(即释皎然)等六人曾一起品茗 , 并联合撰成《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泛花邀坐客 , 代饮引情言(士修) 。 醒酒宜华席 , 留僧想独园(荐) 。 不须攀月桂 , 何假树庭萱(萼) 。 御史秋风劲 , 尚书北斗尊(万) 。 流华净肌骨 , 疏瀹涤心原(真卿) , 不似春醪醉 , 何辞绿菽繁(昼) 。 素瓷传静夜 , 芳气满闲轩(士修) 。 “联句之文字.意境 , 非得茶之真趣者不能言 。 这是得茶之真趣后的一种“沟通”与“理解” , 没有这种“沟通”与“理解”也不能言 。 “传饮”.“联句”分别用“同品一碗茶”.“同吟一首诗”的流水作业方式 ,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 成了茶事活动中名副其实的“灵犀” 。 【茶情】
推荐阅读
- 西芹木耳炒山药的做法 清炒西芹的功效及做法
- 茶联文化
- 有关茶诗
- 清源山观水品茶
- 操作茶
- 三 茶室偷得半日闲
- 这个奇门号码才华横溢,能屈能伸,看看你身边有这样的...
- 这个奇门数字不会变通,固执己见,看看你身边有这样的...
- 女人鼻子高挺代表什么 鼻子高挺的女人面相解析
- 姻缘来得晚的人的面相 什么面相的人婚姻来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