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传承的现状与未来( 二 )


1月8日去宜兴 , 参观宜兴紫砂工艺厂 。 台北师范学院美劳系一行十人与东南大学艺术学系胡平博士等多人 , 参观了宜兴紫砂工艺厂 。 并与工厂领导、工艺美术大师、技术人员举行座谈会 。 会议由鲍志强副厂长主持 。 工厂参加座谈会的人员有︰徐建荣(厂长)、鲍志强、瞿秀林、汪寅仙、潘持平、程辉、曹亚麟、吴鸣、许艳春 。 双方就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 。 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女士向来访的客人们介绍了工厂技艺的传承方式及如何培训员工 。
宜兴紫砂工艺厂是大陆紫砂传统工艺壶类 , 历史最悠久、技术力量最强、最具权威的工厂 , 现在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 , 也大都出自这里 。 工厂建立近半个世纪以来 , 在恢复和发展传统紫砂陶工艺方面 , 成果辉煌 , 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在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上有着一整套较为科学的、严格管理办法 。 本世纪五○年代中期 , 传承方式以师傅带徒弟为主 。 五○年代后期 , 当地开办了紫砂中学(相当于现在的职业中学) , 一边学习文化知识 , 一边学习、实习一些制陶技艺 。 学习结束后 , 再到工厂从事制陶业 。
六○年代初至七○年代后期 , 工厂开始委托高等艺术学院对工厂里的技术人员进行艺术设计方面的知识培训 , 工厂自身也开始组成班组集体培训新人 。
八○年代中期 , 工厂委托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专门人才 , 毕业后再回到工厂 。 九○年代初期 , 工厂将成批的徒工送到高等艺术院校集体培训 。 工厂还将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师请到工厂里来 , 定期辅导技术人员 。
近几年来 ,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 工厂技艺传承发生了一些变化 , 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依然存在 , 集体传授技艺 , 日趋减少 。 但家庭作坊式的传承方式较为明显 , 亲戚间的传承方式较为突出 。 这几种传承的形式 , 有好的一面 , 可能也有不利的一面 。 好的一面可以毫无保留的将技艺传承下去;不利的一面可能是因缺少天赋 , 学起来缺少灵感 , 作品显得保守、拘谨 。 而对有天赋的人 , 可能会没有这种学习机会 。
高级工艺师潘持平 , 讲述了厂方委托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人才 , 与高等艺术院校结合的培训方法 , 使工厂在技术方面保留了传统方面最完好的技艺 。 使工厂在传统技艺保留与发展 , 后继有人 。
高级工艺师曹亚麟 , 强调了紫砂艺术与艺人文化水准有很大关系 。 从目前壶艺发展的现状来看 , 曼生壶艺对现代壶艺的发展仍有影响 。 曼生壶艺可谓是紫砂壶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 当代壶艺的发展 , 是近代以来壶艺史上的最高峰 , 大批艺术家与工厂制壶大师都有所合作 , 无论是数量、质量 , 艺术水准都是一流的 。 可见紫砂壶艺的发展 , 应对文化人保持密切的关系 , 相互学习 , 取长补短 。 艺人自身也应重视、加强文化修养 。
座谈会结束后 , 参观了前墅古龙窑 。 古龙窑下的村民 , 还保留了许多家庭式的制陶做坊 , 制陶方法古老而原始 , 多为宜兴当地特有的打泥片成型 。 所制作的器皿多为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如夜壶之类的粗陶 。
最后 , 工艺师许艳春给客人们表演了紫砂壶艺的传统制作过程 , 让来访的台湾学者对这项传统工艺留下深刻的印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