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在历史上很多时候是个外交角色

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茶是美味、是文化,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茶叶却是屡次引发战争的导火索 。 究其原因,以茶制夷的思想,是中原王朝自唐宋以来的一贯思想,在明代被发挥到极致,清代不过承袭了这一治国思想 。 乾隆曾经三次对俄罗斯实行贸易制裁,采取外禁皮毛输入,内禁茶叶输出,使得俄罗斯至少损失了500万卢布 。
以茶制夷的共识,是建立在很广泛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对外关系的美国人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把这种流行思想再次描述了一遍:“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茶叶和大黄对于西方都是必需的东西,而只有中国可以供给茶和大部分的大黄 。 ”这一矛盾终于在资本主义萌芽初现的明朝开始显现 。 明朝因茶打了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而晚清则因茶走向衰亡 。
对于历史而言,茶叶从来不是可以修身养性的好东西 。
茶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被当成了战略物资 。 在宋代,茶叶跟战马息息相关,这时中原王朝已经失去对北方草原和河套地区等养马地区的控制,也就是说要想获得战马,只能通过交换的方式与产马地区的民族各取所需 。
那么中原地区到底有什么东西,能引起少数民族的兴趣呢?
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中西方贸易的桥梁,在丝路上运输的主要货品丝绸、棉布、茶叶和瓷器都是中原地区的特产 。 茶叶,无疑比其他物品更适合承担交换战马的功能 。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出产茶叶的地方往往是丘陵地区,这些地方并不适合种植其他农作物 。 也就是说,中原文明要想扩大茶叶产量,根本不会挤占原有的粮食、棉花等作物的产能 。 更重要的是,茶叶是中原文明独有的作物 。 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完全不适合茶叶的生长 。 于是,茶叶变成了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 。
明万历皇帝刚刚登基,首辅张居正以万历皇帝的名义发出了一份诏书,下令关闭边境贸易 。 当时的茶叶贸易为官方垄断,官方所制定的交易价格太高,于是民间私茶、黑茶兴起 。 首辅张居正上任后决意打击民间走私,于是出台了暂停茶叶边贸的诏书 。 明王朝的本意是希望在关闭边贸茶市的同时严查贩茶私商和惩办违法官员 。 然而这些严厉的措施,却导致边贸茶叶供给完全断绝 。
北方的蒙古及女真各部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中,纷纷上书要求明王朝马上重开边境茶叶贸易 。 然而得到的回复却是:不 。
一场茶叶引发的战争终于爆发,这场仗打了三年,战争没有胜利者,蒙古各部死伤惨重,明军虽然最后守住了清河堡,但是主将裴成祖战死,军民伤亡不计其数……
这种因为茶叶贸易中断而挑起的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饮茶习惯,饮茶在北方民族是一种生理需求 。 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饮食多是牛羊肉、奶等燥热、油腻、不易消化之物,而茶叶富含维生素、单宁酸、茶碱等,游牧民族所缺少的果蔬营养成分,可以从中得以补充 。 茶中大量的芳香油还可以溶解动物脂肪、降低胆固醇、加强血管壁韧性 。 茶叶的功能恰好弥补了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中缺少的环节 。
因此,中原民族作为生活调剂品的茶叶,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就像粮食和盐巴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 。 卡断了茶叶的供应,几乎能断绝少数民族的生命之源 。
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茶叶不仅是晚清行走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全球化贸易最彻底的物资 。 正是茶叶这样的硬通货,才让晚清得以立足世界,吸引全球的贸易者 。
【茶叶在历史上很多时候是个外交角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