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是福建省东南部靠近厦门的一个县, 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区 。 安溪境内雨量充沛, 气候温和, 山峦重叠, 林木繁多, 终年云雾缭绕, 山青水秀, 适宜于茶树生长, 而且经过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 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 。 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 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 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 。 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 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 。
传说:“魏说”与“王说”并存
据考, 安溪制茶始于唐末 。 当时翰林学士韩屋有诗云:“古崖觅芝叟, 乡俗乐茶歌 。 ”明代, 安溪茶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饮茶、植茶、制茶传遍全县各地, 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的一大产业 。 明崇祯十三年前后, 安溪茶农从茶树枝条压在土壤中能生根发芽得到启发, 创造出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 。 这项创造, 促使安溪成了中国茶树无性繁殖的发源地 。
明末清初, 安溪茶农又创制了乌龙茶(青茶) 。 黄旦、本山、佛手、毛蟹、梅占、大叶乌龙等一大批茶树优良品种的相继发现, 把安溪茶业推向了鼎盛发展阶段 。 但真正奠定安溪“中国名茶之乡”地位的, 则是铁观音的出现 。 清朝时期, 安溪茶农发现了名茶铁观音 。
关于铁观音的诞生历来有两种传说 。
一是“魏说” 。 相传, 清雍正三年前后, 西坪尧阳松林头(今西坪镇松岩村)老茶农魏荫, 勤于种茶又信奉观音 。 一夜, 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自己荷锄出门, 行至一溪涧边, 在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树, 正想探身采摘却被狗吠声扰醒 。 第二天, 魏荫循梦中途径寻觅, 果然在一石坑的隙间, 发现一株如梦中所见的茶树, 遂将茶树移植在家中并悉心培育 。 因所谓的“观音托梦得之”,所以将这茶起名“铁观音” 。
【铁观音的历史发展】二是“王说” 。 “王说”的主人公是清代的王士让, 其人生性好集奇花异草 。 他与魏荫同是尧阳人, 一个为尧阳松林头人, 一个则是尧阳南岩人, 两地相距不远 。 相关传说讲的是:乾隆元年春, 士让告假南轩, 于层石荒园发现一株异茶, 遂移栽之 。 采制成品, 香馥味醇, 乾隆六年托方苞转献内廷 。 乾隆喜饮, 观其外状遂赐名“铁观音” 。
两个传说都流传了将近300年, 但两种起源的争夺并没有想象中激烈 。 作为“王说”13代传人, 八马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礼是这样认为的:为安溪铁观音找到确切的起源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安溪铁观音在“魏说”与“王说”之争中得到发展, 两种传说的后人也各自凭借着引以为荣的家世, 成为安溪茶商的佼佼者 。
复苏:铁观音放开茶叶收购
20世纪上半叶, 安溪茶业的发展处于停滞阶段, 茶叶外销减少, 不少茶庄倒闭, 大片茶园荒芜 。 当时曾流传一首民谣:“金枝玉叶何足惜, 观音不如菜豆叶, 茶叶上市无人问, 砍下茶树当柴烧 。 ”
时间进入20世纪下半叶, 安溪茶业逐渐复苏 。 在当时的条件下, 茶叶的销售模式是“统购统销”, 茶叶收购站人手不够, 忙不过来 。 再者, 当时安溪茶产远大于销, 尤其是外销茶由专门公司专营, 许多茶因进出口权因素而滞留在经营流程当中 。
没有足够的销售渠道成了当时茶农心中的痛 。 这个情况一直大约持续到1985年 。 那一年, 有关放开茶叶收购的规定一出, 新加坡、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的茶商蜂拥而来 。 当年, 安溪虎邱乡开始与日本厂商联系, 卖给日本绿改茶 。 “半个月卖了60吨绿改茶, 赚了不少钱 。 ”时任虎邱副乡长的陈水根回忆, “当时走低价路线, 赚的是国际与国内市场的价格差, 也从这时开始, 许多茶农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这些销售途径 。 ”
推荐阅读
- 神奇的七子饼传说
- 中西方文化的结合:恶搞经典卡通形象兵马俑
- 软陶DIY手工制作坐在鸭子小船上的臭屁猫咪
- 粘土制作可爱的爬树小猴子玩偶图解教程
- 金属雕刻:菜刀上作雕刻出鬼斧神工的作品
- 回顾 2014 年令人惊艳的雕塑艺术 TOP 12
- 穿青蛙装的小男孩粘土人偶手工制作方法步骤
- 白纸板是什么 白纸板的结构与功能
- 茶叶中的农药残留的控制方法
- 绿茶和枸杞茶是上班族提神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