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茶文化

茶 , 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 它发乎神农 , 闻于鲁周公 , 兴于唐朝 , 盛在宋代 , 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 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 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 。 寻根溯源 , 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 , 引种的茶种 , 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茶事礼俗等 , 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 。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 , 被誉为“茶的祖国” 。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 , 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 , 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从狭义上讲 , 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 , 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 , 因而 , 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
茶的起源 , 早在秦汉以前 , 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 。 西汉时 , 茶是四川的特产 , 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 , 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 , 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 。 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 。 在古籍中有“三苗氏 , 衡山在其南 , 歧山其北 , 左洞庭之坡 , 右彭蠡之川”的记载 , 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 , 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 。 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 , 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 , 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 。 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 , 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 , 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 , 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 , 大禹接位 , 并非一帆风顺 , 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 , 疏流入海 , 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 , 克服了洪水之患 。 后又战败防风氏 , 逐渐北上 。 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 , 就让位于他 。 而“三苗”后裔不服 , 所以 , 《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 , 荆州数为乱”的记载 。 大禹治水在江南 , 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 曾“上会稽、祭大禹” , 司马迁2 0岁时 , 也“登会稽 , 探禹穴 。 ”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 。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 , 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 , 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从狭义上讲 , 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 , 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 , 因而 , 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 , 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 , 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 , 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 , 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 ,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 茶仪已成礼制 , 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 , 还赐给国外使节 。 至于下层社会 , 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 , 有人迁徙 , 邻里要“献茶”、有客来 , 要敬“元宝茶” , 定婚时要“下茶” , 结婚时要“定茶” , 同房时要“合茶” 。 民间斗茶风起 ,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 , 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 , 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 , 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 , 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 茶类的增多 , 泡茶的技艺有别 , 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 , 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