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茶树栽培技术的变革??
20世纪我国茶业的衰落与兴盛 , 除政治经济因素外 , 与茶叶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 。 茶树栽培技术是茶业赖以生存和得以发展的基础 。 尤其是近50年来 , 重点围绕着如何降低成本 , 提高生产力 , 改善茶叶品质等方向进行研究与实践 , 使茶树栽培技术不断进步 ,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 , 从而促进我国茶叶生产的持续发展 。 在众多栽培技术中 , 低成本、高生产力栽培技术和"南茶北引"的成功对推动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 ??
1.低成本、高生产力栽培技术?? 优质、高产、高效益和低成本的栽培技术一直是20世纪我国茶树栽培所追求的目标 , 并在茶园土壤肥料、种植密度、作业机械化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 土壤肥料是茶树生长的基础 。 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 , 茶园肥料主要施用农家有机肥 , 如畜肥、厩肥、垃圾、饼肥等 , 种植绿肥改良土壤 。 随着化肥工业的兴起 , 氮肥施用量逐渐增加 , 茶叶产量上升较快 , 但使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劣变 , 土壤逐渐退化 。 直至80年代后期 , 通过茶区土壤营养背景值调查 , 根据茶树吸肥特性研究 , 提出了氮、磷、钾三要素配方施肥和增施微量元素(如锌、镁、锰、硫等)的技术 , 研制生产茶树专用复合肥 , 推广茶园平衡营养施肥 。 近几年为保护生态环境 , 改良茶园土壤理化性状 , 又大力提倡施用农家有机肥和生物有机商品肥 , 增加茶树吸收利用率和提高土壤生物肥力 , 一般茶园可增产10%~20% , 改善茶叶品质 , 增强茶树抗性 , 兼有防治病虫害作用 , 对提高茶园生产力具有明显效果 。 ?? 茶树个体发育规律与群体生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 , 使茶树种植密度与排列方式不断合理与进步 。 20世纪60~70年代 , 大面积推广以4.5万株/hm2 , 150cm×30cm的单条种植方式替代了过去多为6000丛/hm2的老式丛播种植方式 , 促使茶园单产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 山区茶园修筑梯田 , 加强基础建设 , 增加种植密度 , 扩大树冠覆盖度 , 是茶园速成高产的有效措施 。 相继在主要产茶省(区)大面积发展密植速成茶园 , 采用30万株/hm2、在1.5m行距中种3行以上的 种植方式 , 行距小 , 投产早 , 初期产量高 , 这是茶叶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 近年发展良种茶园多采用9万株/hm??2双行条栽密植方式 , 有利于茶园优质高产和作业机械化 。 ??
茶园作业向机械化发展是茶叶生产低耗高效的必由之路 。 目前 , 茶园耕作、施肥、除草、喷药、灌溉、采摘、修剪等作业 , 实行机械化操作的程度进展较慢 。 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 , 茶区劳力流动并趋向老龄化 , 劳资上涨 , 茶园管理机械化迫在眉睫 。 特别是茶树修剪与采摘作业耗时多、工本高 , 实行机械采茶、修剪的工效要比手工提高10倍以上 , 节约成本达50%左右 。 近十年来 , 主要产茶区 , 茶园经营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 逐步推广机采、机剪 , 在红、绿茶及乌龙茶等大宗茶产区 , 一部分茶区也开始了机械耕作、除草、施肥、喷药、灌溉等作业 。 机械化作业 , 降低了生产成本 , 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也是21世纪茶叶生产的发展趋向 。 ??
2."南茶北引"山东种茶成功?? 据史料记载 , 山东历史上种植过茶树 。 1940年日本在山东调查种茶的可能性也发现过唯一的"茶树爷" 。 但1952~1966年 , 进行"南茶北引"试种 , 多数均未成功 。 山东素有浓厚的饮茶习惯 , 是我国茶叶消费大省 , 自产茶叶十分迫切 。 1966年 , 在省政府和农林、商业、供销等部门的组织下 , 开始有计划地发展茶叶生产 , 并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协作 , 先后派出30多人次参加"南茶北引"试验和引种工作 。 首先对山东宜茶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全面调查 , 选择了以日照、五莲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区 , 以乳山、荣城为中心的半岛区和蒙阴、沂蒙为中心的鲁中南区等 , 开展大规模的引种试种 。 ??
推荐阅读
- 茶树桑褐刺蛾
- 茶树虫害--茶树吹绵蚧
- 茶树虫害--茶树肾毒蛾
- 茶树病虫害知识问答
- 为什么北极没有企鹅?20世纪初放养北极企鹅,现在怎么样了?
- 茶树栽培知识问答
- 我国近代茶业改革中的机器制茶
- 传承了几千年的茶文化
- 我国有机食品、有机茶的开发现状与发展前景
- 名人谈说之茶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