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领略千年黑茶文化

【茶马古道:领略千年黑茶文化】说起安化的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黑茶文化 。 而说起安化的旅游,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也必然只有一个地方--茶马古道 。
“茶马”一词,一是源于唐朝开始的茶马交易机制 。 古代中原政权为加强军事力量,以茶叶等商品与边疆游牧民族换取战马,并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茶马司”,“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 。 二是山区茶农以茶叶换取生活物资,由于山道崎岖,交通不便,多用马匹作为驮运工具,因此,茶和马联系在一起 。 由此引申出了“茶马之路”,即留存至今所谓的“茶马古道” 。
茶能清解脂肪,祛除油腻,补充人体必须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 而对于地处边陲的游牧民族,以牛羊肉为主,“不得茶,则困以病”,喝茶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习惯,而因常年迁徙的生活特性,游牧民族的喝茶种类以紧压茶为主,主要是因为紧压茶方便携带,易于储存且耐冲泡 。 安化黑茶的品质特征正符合西北少数民族的饮茶需求,因此,从明代被朝廷定为官茶开始,安化黑茶逐步取代其他茶类,成为了西北少数民族饮用的主要茶类,经陕西、甘肃等地茶商销往内蒙、青海、宁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民国年间政局动荡,交通阻塞才逐步衰落 。
安化地处山区,山多地少,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宜茶环境,自古“活家口者,唯茶一项” 。 随着黑茶产销的兴盛,商家为了收购和运输茶叶的便利,在安化县境内集资修建茶马专道 。 这些道路翻山越岭,以青石板铺就,沿途建风雨廊桥、茶亭、栓马柱等供歇息之用,绵延数百里 。 借助资水横贯全境的地利之便,茶商在安化山区内收购茶叶后,沿茶马专道驮运至江边集镇,再通过水运销往外地 。 据专家考证,古代安化黑茶的运销线路是经资江运往洞庭湖,再转运湖北沙市,经襄樊、老河口至泾阳、晋阳、祁县,然后销往西北边陲 。 因此,也就形成了安化茶马古道与其他地区茶马古道截然不同的“船舱马背式”的独有特色 。
直至今日,安化县内仍留存了大量的茶马古道遗迹,有的仅剩小段路基,有的绵延数里,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黄花林场腰子界一段、江南至洞市黄花溪一段、陈王次庄至山口一段、洞市老街一段、永锡桥一段等等 。 茶马古道风景区内,保留了最为完整的一段茶马古道,由山下联环村至高城村绵延几公里的青石板路,由于未进行旅游开发前仍未通公路,这里依然靠马匹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当地人一直对茶马古道多有维护,才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 每逢山下市集圩日,山里人用马匹驮着木材、山货、茶叶等去山下的市集换取生活物资,成群结队,蔚为壮观 。 在川岩景区内,现今仍保留了安泰廊桥、永济茶亭旧址、川岩茶叶禁碑等茶马古道遗存,仿佛在遥忆着那一片历史的风景 。
安化素称茶乡,产茶历史悠久 。 唐宋时期,茶叶产量誉甲天下 。 明清时期,所产“云雾茶”、“芙蓉茶”驰名中外,成为朝廷贡品 。 明嘉靖年间创制黑茶远销西北诸省 。 到了16世纪,安化黑茶取代四川茶叶,居全国领先地位 。
西域诸民族以肉食为主,偏爱云南的红茶、四川的乌茶和湖南的黑茶,将它们视为消食养胃的珍品,对安化黑茶更是情有独钟 。 安化黑茶名不虚传,愈陈愈香,愈陈愈奇,极品黑茶有万两黄金千两茶的骄人身价,饮家视之为玉液琼浆,医家视之为甘口良药 。
茶马古道是指唐宋至民国时期,连接内地产茶区和西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茶马交易的交通要道 。 历史上的益阳,驿道交通发达,并与茶马古道连接起来 。 千百年来,穿梭在古驿道上的辛勤马帮,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山林深谷的宁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辟了一条通往边陲的经贸之路 。 在茶马古道上,使益阳茶名扬天下的是黑茶,其著名的品种有茯砖茶、黑砖茶、千两茶和三尖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