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饮茶用水的讲究( 三 )


潮州西湖的风栖泉、处女泉;潮安石庵的山泉、桑浦山的甘露泉;汕头舵浦的龙泉;澄海之凤泉、狮泉、象泉、灵泉、玉泉;惠来的甘泉、君子泉;潮阳的卓锡泉;普宁马嘶岩的流泉:揭阳的狮子泉、茉莉泉、八功德水泉……这里所开列的 , 是名副其实的“挂一漏万” , 真要作一番普查的话 , 正不知要开出多长的一串名单 。 何况 , 还有很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深山大岭中的“未名”泉!
除了山泉 , 潮境内的韩江、榕江、练江、凤江等等 , 只要未受污染 , 亦皆是水质纯美的江河 。 从前 , 沿江居民多有入江心取水烹茶者 , 有时江水稍浑 , 亦不用加什么白石、伏龙肝或施于“拆洗”手段 , 只须投入一点明矾 , 搅动几下 , 静置片刻便成清甘澄碧的好水 , 其味不下山泉 。
此外 , 遍布城乡的水井 , 亦是工夫茶客最方便而且取之不竭的烹茗源泉 。 在幽静的古城中 , 每家都有一口以上大小不一的水井 , 有客登门 , 几句寒暄之后 , 马上开炉升火 , 再亲临井边 , 抖动长绳短绠 , 颤悠悠地汲起一小桶夏冽冬温的井水来 。 望着水面摇漾不停的波光 , 听着那淅淅沥沥的滴水声响 , 自有一番舒心的意趣 。
当然 , 显著名且屡成名家吟咏对象的 , 还是潮州湖山的山泉 。 丘逢甲《潮州春思》之六 , 至今仍脍炙人口:
曲院春风啜茗天 , 竹炉榄炭手亲煎 。
小砂壶瀹新鹪嘴 , 来试湖山处女泉 。
饶锷先生《西湖山志》谓此泉“深居幽谷 , 从不见人 , 正如处女 , 故以处女名之 。 时有游虾逐队而出 , 泉活故也 。 ”因此 , 昔时潮城中有陆羽癖者 , 皆往彼处汲取活泉 , 甚至有专以挑运泉水为生者 。 相传有一富家日日雇人挑水 , 每当泉水进门 , 只取前桶而倾去后桶之水 , 人问其故 , 曰:“后桶多汗气、屁气 。 ”这则传说很快会使人联想起元代大画家倪云林的一段趣事 。 据《驹阴冗记》所载:云林“尝使童子入山担七宝泉 , 以前桶煎茶 , 后桶濯足 。 人不解其意 , 或问之 , 曰‘前者无触 , 故用煎茶:后者或为泄气所秽 , 故以为濯足之用 。 ’”上述两家 , 确实迂腐得可以 。 试想入山挑水 , 哪有中途不换肩的道理?路愈远 , 换肩的次数愈多 , 两个水桶 , 又怎能分清哪个为前 , 哪个为后?不亲事劳作的人 , 难免要闹出一些常识性的笑话 。 不过 , 不管传说是否属实 , 在慎于择水这一点上 , 的确是古今茶人 , 人同此心 。
【古人对饮茶用水的讲究】在过去 , 要亲身践履陆羽提出的“茶烹于所产之处 , 无不佳也”的主张 , 亦不是容易的事 。 凤凰单丛产于凤凰山 , 请问有多少人能天天得到产地的泉水?但是 , 随着矿泉水的问世 , 这一难题已迎刃而解 。 比方说 , 用取自凤凰山地表下200多米的“潮宝”一类的矿泉水来冲沏单丛、黄枝香 , 那味道确实“好极了” 。 而只要你肯花费 , 上街一转便如探囊取物 。 这是现代科技带给茶人的福音 。 当然 , 如果矿泉水厂能一念及此 , 在包装及价格方面予以调整的话 , 产、销双方 , 定能皆大欢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