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古茶道的形成

唐宋时期 , 内地输往藏区的茶叶主要是青藏道 。 从明代开始 , 川藏茶道正式形成 , 川藏川茶道的兴起 , 促使川藏沿线商业城镇的兴起 , 从而加强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 , 川藏茶道既是一条经济线 , 也是一条政治线、国防线 , 使外国势力再也无力把西藏从我国分离出去 。
我国茶叶产于南方 , 北方和西北高寒地区都不产茶叶 。 秦汉以前 , 只有四川一带饮茶 , 到唐代形成了我国盛产茶叶的局面 , 并从唐代开始 , 四川绵州、蜀州、邛州等地的茶叶 , 就从其它地区的茶叶流入西藏地区 , 开始有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 , 并出现了茶叶输往西藏的道路 。
在唐代 , 青藏道是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往来的主要交通道 。 唐代吐蕃王朝对外扩张 , 除南线争夺南诏外几乎都是经青海地区 , 北线争夺河西、陇右、西线争夺安西四镇 , 东线争夺剑南、唐蕃之间的和亲、问聘等使臣往来 , 都是由天水、大非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逻些(今拉萨) 。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也是经青海入藏 。 总之 , 唐代中原与西藏地区的交通大道是青藏道而不是川藏道 。 唐代内地茶叶输往西藏的茶道自然是青藏道 。
随着吐蕃王朝的瓦解 , 宋代藏族地区处于分袭状态 , 青藏道已失去的军事要道和官道的作用 。 但自唐代茶叶传入藏区以后 , 茶叶所具有助消化 , 解油腻的特殊功能 , 使肉食乳饮的畜牧人民皆饮茶成风 。 西北各族纷纷在沿边卖马以购买茶叶 , 而宋朝为了获得战马 , 便决定在西北开展茶马贸易 , 出卖茶叶 , 购买战马 。 北宋熙宁以后便在四川设置茶马司 , 将四川年产3000万斤茶叶的大部分运往甘肃、青海地区设置数以百计的卖茶场和数十个买马场 , 并规定名山茶只许每年买马不得它用 , 每年买马达15000匹以上 。 从而使青藏道由唐代的军事政治要道成为茶道 。 故《西藏志》的作者陈观浔说 , 唐宋以来 , 内地差旅主要由青藏道入藏 , “往昔以此道为正驿 , 盖开之最早 , 唐以来皆由此道” 。
从明朝开始 , 川藏茶道正式形成 。 早在宋元时期官府就在黎雅、碉门(今天全)等地与吐蕃等族开展茶马贸易 , 但数量较少 , 所卖茶叶只能供应当地少数民族食用 。 迄至明朝 , 政府规定于四川、陕西两省分别接待杂甘思及西藏的入贡使团 , 而明朝使臣亦分别由四川、陕西入藏 。 由于明朝运往西北输入藏区的茶叶仅占全川产量的十分之一 , 即100万斤 , 支付在甘青藏区“差发马”所需茶叶 , 其余大部川茶 , 则由黎雅输入藏区 。 而西藏等地藏区僧俗首领向明廷朝贡的主要目的又是获取茶叶 。 因此 , 他们就纷纷从川藏道入贡 。 “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鸟思藏 , 五千余里皆用之 。 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明太祖实录》卷251) 。 于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 , 在四川设茶仓四所 , “命四川布政使移文天全六番招讨司 , 将岁输茶课乃输碉门茶课司 , 余就地悉送新仓收贮 , 听商交易及与西蕃市马”天顺二年(1458)五年 , 明朝规定今后鸟思藏地方该赏食茶 , 于碉门茶马司支给 。 又促使鸟思藏的贡使只得由川藏道入贡 , 不再由青藏的洮州路入贡 。 到成化二年(1470) , 明廷更明确规定鸟思藏赞善、阐教、阐化、辅教四王和附近鸟思藏地方的藏区贡使均由四川路入贡 。 而明朝则在雅州、碉门设置茶马司、每年数百万斤茶叶输往康区转至鸟思藏 , 从而使茶道从康区延伸至西藏 。 而鸟思藏贡使的往来 , 又促进了茶道的畅通 。 于是由茶叶贸易开拓的川藏茶道同时成为官道 , 而取代了青藏道的地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