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曾经辉煌的岁月

采茶采茶再采茶,
炉城一去远离家,
姑嫂房中齐叹嗟,
哥哥背茶未回家 。
——茶马古道民谣

茶马古道曾经辉煌的岁月

文章插图

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在横跨世界屋脊的原野丛林之中, 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茶马古道 。 这是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心动魄的道路之一 。 千百年来, 无数的劳作者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 。 古老的茶马古道赋予了康巴文化鲜明的特征与深邃的内涵:茶马古道既是汉藏商业活动的结果, 又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是藏区独一无二的人文现象 。 作为汉藏交往与团结的象征, 茶马古道原西康省所辖雅安(现四川省雅安市)至康定一线的“背子”, 也许就是诠释康巴人文背景映衬下的古道最为真实的一块人文“活化石” 。
大地上的史诗
茶马古道, 是中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和边疆游牧业地区之间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 。 茶马贸易, 是以中原地区的“茶”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马”为载体所开展的贸易活动 。 茶马古道有两个出发点, 一是云南普洱, 一是四川成都, 两条路线在今西藏东部的洛隆宗汇合 。 古道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海拔最高、地势最险、路程最长的古商贸通道, 也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 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经济文化交流意义 。 是与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海上之道、西域之道、南方丝绸之路、唐蕃“麝香—丝绸之路”相并列的又一条国际通道 。
青藏高原由于地形复杂, 气候恶劣, 使这块特殊的大高原与周围地区联系的道路崎岖艰险, 路途漫长 。 从历史角度而言, 内地进出西藏的大驿道主要有三条:由成都至雅安经打箭炉至拉萨;由云南大理至拉萨;由青海西宁至拉萨 。 这其中, 属于茶马古道范畴的就占了两条 。
茶马古道运输线方方面面都充满着神奇与惊险 。 由成都、雅安经打箭炉至拉萨一线中, 雅安至康定段完全以人力来背运货物;而云南一线基本以畜力来运输 。 据纳西族作家白郎考证:在云南的马帮中, 耐力与力气更大的骡子取代马匹担当了运输的主角 。 不管四川的肩挑背驮还是云南的骡子马帮, 茶马古道在藏彝走廊中的穿行无疑都是在用人与牲口的生命与险恶的大自然决斗 。 原西康省所辖雅安(现四川省雅安市)至打箭炉(康定)的交通, 在二郎山隧道未开通前, 对于以车代步的现代人都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对于当时以人力来背运货物的挑夫其难度更可想而知 。 在云南一线, 经历漫长三个多月的颠簸, 到达终点时损失一半的骡子已是常事 。 德钦县内的澜沧江夹在梅里和白玛两座大雪山之间, 溜索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 大风中, 高高悬在空中的人、牲口与货物来回晃动;下面, 咆哮的江水肆无忌惮, 稍有不慎, 马帮便有可能葬身于滔滔江水之中 。
从一张老照片进入
茶马古道曾经辉煌的岁月

文章插图

1896年的一天, 一名来自法兰西的异国人,怀着殖民的梦想登上了去往中国内陆的小帆船 。 他就是清末法国驻滇总领事方苏雅 。 在他所去的中国西南的土地上, 秀丽山川、纯朴民风、独特建筑、悠久文化所构成的那一幕幕千姿百态的神奇画面,注定要让这位蓝眼睛白皮肤的“洋人”惊心动魄 。 1903年,在云南至川藏的一条崎岖山道上, 坐在一把洋伞遮蔽下的大轿中的方苏雅, 发现了一群奇特的苦力者, 他们人人头顶着一顶大草帽,每人手持一根丁字形拐杖, 一块圆形的篾条挂在每个人的胸前 。 他们身后背负一团高大而沉重的包裹, 随行的仆役告诉方苏雅:这是一群向西藏运输茶叶的苦力, 他们身后那一团高大而沉重的包裹就是茶包 。 在当天的日记中, 对于这一段让方苏雅刻骨铭心的“窄路相逢”, 他记述到:“戴在头上的大草帽不仅遮阳挡雨, 也使背夫们的身形奇特而且高大 。 苦力们一天内要走大约40公里,负重可能超过100斤 。 ”他发自内心地感叹:“这些外表无生气, 极度贫困的人怎么能胜任这种工作, 表现出如此的耐久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