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 在茶园中看到一种茶芽卷成条状 , 新芽不发和芽头枯焦脱落的现象 , 经观察鉴定 , 这是一种瘿蚊危害所致 , 暂定名为茶叶瘿蚊 。 该虫属双翅目、瘿蚊科(Cecidomyiidae.学名待定) , 迄今未见有关报道 , 在我国的各种茶树病虫名录上也未有记载 。 2001~2002年 , 作者对该虫作了初步观察 , 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以供参考 。
一、危害状
目前 , 茶叶瘿蚊仅在局部茶园中发生 , 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园中调查 , 发生严重的地块 , 芽被害率可达90%以上 。 该虫以幼虫在未展开的芽内两侧吸食汁液危害 , 受害茶芽正面两侧向内紧卷 , 呈条束状 , 仔细剥开条束 , 可看到白色的蛆状幼虫 。 危害后期有的茶芽枯焦 , 从芽柄部脱落 , 也有的被害茶芽 , 其基部尚能展开 , 但叶尖部两侧叶缘向内卷 , 与卷叶蛾类幼虫初期危害状很相似 , 但没有卷叶蛾危害状那样的卷丝与虫粪 。 与已报道的两种瘿蚊(茶枝瘿蚊和茶芽瘿蚊)比较 , 则更易区别 。 受茶叶瘿蚊危害的茶园 , 芽梢停止生长 , 新芽不再萌发 , 因此对茶叶产量有一定影响 。
二、形态特征
由图1所示 , 成虫体长约1.5mm , 展翅约3.3mm 。 复眼黑色 , 两复眼在触角上方相连 。 触角念珠状 , 14节?穴雌?雪紧密相连 , 基部2节黄褐色 , 其余黑褐色 , 各节环生放射状细毛 。 体暗桔红色 , 中胸背面略呈黑褐色 , 腹部可见6节 , 各节背面有一黑褐色宽横带 。 翅一对(后翅退化成平衡棒) , 膜质透明 , 有4条翅脉 , 翅面着生黑褐色毛 。 足细长 , 各节中跗节最长 , 分为5节 , 其中又以第二节最长 。 产卵器淡黄褐色 , 较粗短 。 雄虫较雌虫略小 。 卵细小 , 肉眼难于看清 , 长椭圆形 , 半透明 。 幼虫乳白色 , 无足 , 蛆状 , 较肥胖;老熟时体长约1.9mm , 可见11节 , 分节明显;中胸腹面有一“丫”形剑骨片 , 末端有一对粗短的突起 。 蛹在茧内 , 裸蛹 , 前端较宽 , 向后渐细 , 触角从头顶伸出弯向后方 。 茧长形 , 灰色至灰褐色 。 蛹羽化后 , 茧外附有白色蛹壳 。
三、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代数尚未明确 , 但至少发生2代 。 雌成虫产卵于茶芽上或芽旁的嫩叶上 , 幼虫孵化后从茶芽缝隙处爬入芽内 , 在芽内、穴正面、雪表面吮吸汁液危害 。 被害芽背面能伸长 , 正面被不断吸汁而停止生长 , 因此导致茶芽卷成条束状 。 一个芽中有一个或多个幼虫 。 在受害芽枯死时幼虫能爬出转移到另一芽危害 。 幼虫老熟时爬出茶芽 , 弹落到地面后 , 爬入土壤缝隙中或枯枝落叶间结茧化蛹;碰到不良环境时 , 有的幼虫入土后不结茧化蛹 , 进入越夏或越冬 , 等条件适宜时再结茧化蛹;也有个别幼虫不爬出茶江浙一带 , 全年以春末至夏初发生最重 , 幼虫危害盛期一般在5月份 。 由于地区和年份不同 , 危害盛期也有迟早 , 一般年份发生在5月下旬 , 如果春季气温高、湿度大 , 可发生在5月上中旬 。 该虫趋嫩性强 , 喜阴湿 。 因此在留养茶园、湿度大的遮荫茶园和山地茶园中发生较多 。
四、防治方法
1、采茶防治 多次采茶可不断采除幼虫 , 抑制虫口发展 。 目测虫口发生较多的茶园 , 将幼嫩芽梢采净 , 则可将绝大部分虫口带出茶园 , 同时由于采茶后缺乏茶芽 , 不利于害虫的再发生 。
2、剪治 该虫发生严重、芽头枯焦的茶园 , 可进行轻修剪 , 将幼嫩梢剪去 , 幼虫也同时被剪治 。
推荐阅读
- 软件Excel:如何实现工作表的复制
- 怎么将图片设置为PPT的背景图
- 软件Excel:如何保护选中的工作表
- 炒荞麦饸烙的做法
- 蔓越莓酸奶戚风的做法
- 鸡腿饭的做法
- 油菜肉沫米饭的做法
- 武汉哪天开始封城 武汉封城哪天开始的
- 莫愁前路无知己的下一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的下一句诗句是什么
-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亚热带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