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饮茶方法与陆氏茶烹饮法( 四 )



而陆羽《茶经》问世不久传入日本后, 被日本茶学界称之为“天才陆羽的煎茶法” 。 可以说陆羽创造并大力推行的“煎茶法”(包括二十四种烹饮茶的器具的设计和制作), 是中国茶史上饮茶方法的一次划时代的革新, 其意义之重大, 影响之深远, 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陆羽煎茶法程序大致如下﹕

1. 备茶﹕

唐代所饮之茶与当今所饮之茶有很大区别 。 如陆羽《茶经》里所述, 唐代茶大体上分粗﹑散﹑末﹑饼等四种 。 唐代末期, 宫廷贡茶品类中开始制造工艺更加精细的研膏茶 。

由于唐时茶叶品类的特点, 仅在备茶上就有几道工序, 包括炙茶﹑碾茶和罗茶三项 。

凡饮用饼茶, 在上碾之前, 都要先在无异味的文火上烤炙, 并注意掌握火候, 勤于翻动, 使之受火均匀, 等茶饼烤出像蛤蟆背部突起的小疙瘩, 不再冒湿气, 而散发清香时为止 。 随将烤好的茶饼放入特定的容器中, 以防止其香气散发, 在冷却后即可碾茶 。 继而将碾成粉末状的末茶过茶罗, 使之更加精细, 剔除未碾碎的粗梗﹑碎片, 然后放入竹盒之内备用 。

2. 备水﹕

古人饮茶对水品的选择较现代人优越和讲究 。

煎茶以山泉水为上, 江中清流水为中, 井水汲取多者为下 。 而山泉水又以乳泉漫流者为上 。 并将所取水用滤水囊过滤﹑澄清, 去掉泥淀杂质, 放在水方之中, 置瓢﹑杓其上 。

3. 生火煮水﹕

将事先备好, 宜于煎茶的木炭(或其它无异味的干枯树枝)用炭挝(小木锤)打碎, 投入风炉之中点燃煮水 。 在此之前置交床(支架)将鍑(大口锅)固定好, 注水于鍑中 。

4. 调盐﹕

当水沸如鱼目, 微微有声时为初沸, 此时从盛盐盒中取出少许食盐投入沸水之中 。

投盐之目的, 在于调和茶味 。

5. 投茶﹕

当鍑边如涌泉连珠之时, 为二沸 。

此时要从鍑中出水一瓢, 以备三沸腾波鼓浪茶沫要溢出之时, 救沸之用, 有如煮水饺时以冷水汤点止沸 。

于此同时以竹夹绕沸水中心环绕搅动, 以使沸水温度较为均衡 。 并及时将备好之末茶按与水量相应的比例投入沸水之中 。

6. 育华﹕

水三沸时, 势若奔涛, 鍑中茶之浮沫溢出, 要随时以备好之二沸水浇点茶汤, 止沸育华, 保持水面上的茶之精华(亦称之为“茶花”)不被溅出, 但应将浮在水面上的黑色沫子除去, 以保持所煎茶汤之香醇 。

当水再开时, 茶之沫饽渐生于水面之上, 如雪似花, 茶香满室 。

7. 分茶﹕

茶汤中珍贵新鲜, 香味浓重的部份, 是鍑中煮出的头三碗, 最多分五碗 。

若有五位客人时, 可分三碗, 七位客人时可酌分五碗, 六人亦按碗计 。

不要计较第一轮时有客未饮, 只要以下锅鲜美之茶补偿就是了 。

在分茶时要注意, 每碗中沫饽要均匀, 因沫饽是茶之精华 。

何谓沫饽﹖薄者曰沫, 厚者曰饽, 细者曰花 。

陆羽在《茶经?五之煮》“凡酌”一节, 对此作了精彩的描述﹕花, 就象枣花漂浮在圆形的水面上, 又象在深潭回转, 或如在小州边转弯的流水面上刚出水之青萍, 又象在晴朗的天空中漂浮着鱼磷般美丽的浮云﹔沫, 就象绿钱草浮在水边, 又象菊花的花瓣, 撒落在杯盘之中﹔饽, 是把第一次煮茶沉渣再煮, 水一沸腾, 就又有许多的花和沫累迭起来, 白花花的如积雪一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