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学名 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属鳞翅目 , 蚕蛾科 。 俗名茶狗子、茶叶家蚕、无毒毛虫等 。 广布全国各产茶区 。
寄主 茶、油茶 。
为害特点 幼虫咬食叶片把茶丛食成光秆 , 不仅影响茶树生长发育 , 也影响茶的产量和质量 。
形态特征 雌成蛾体长12—20mm , 翅展26—60mm , 体咖啡色 , 有丝绒状光泽 , 胸背县长毛 。 触角栉齿短 , 近丝状 。 前翅翅尖向外伸出略成钩状 , 翅面具暗褐色波状横纹3条 , 分别位于亚外缘线、中横线、内横线处 , 近亚外缘线处自顶角向内倾斜至后缘还有棕褐色线纹1条 , 线纹外色深 。 内横线与中横线之间生一黑点 。 雄蛾体长12—15mm , 翅展26—40mm , 体、翅棕褐色 。 触角羽毛状 。 前翅翅尖钩状不明显 , 翅面线纹同雌蛾 , 线纹呈棕黑色 , 翅尖及近亚
外缘线中部各具一灰白斑 。 卵长1.2mm , 卵圆形 , 初浅黄色 , 后渐变橙色 , 孵化前呈紫色 。 卵粒平铺成块 , 多由2—5行组成 , 卵块近圆形至长方形 。 末龄幼虫体长60mm左右 。 初孵幼虫3.5—7mm , 头黑色 , 胸腹部黄色 。 成长幼虫肥大 , 全身密被细毛 , 头部黑褐色 , 胸腹部棕褐色 。 体上具灰白色纵线11条 , 各节生灰白色横纹3—4条 , 与纵线构成若干小方格 。 各节背线两侧有一个方形黑斑 , 近气门线处各节有一圆形黑斑和一桔红色斑相连 。 蛹长17—22mm , 纺锤形 , 暗红褐色 , 尾部有黄褐色绒毛 。 茧长约22mm , 丝质 , 椭圆形 , 灰褐至棕黄色 , 茧外附有碎片和土粒 。
生活习性 安徽年生2代 , 浙江、江西、湖南2—3代 , 广西、福建、台湾3—4代 , 广东4代 。 安徽、江西、浙江以蛹越冬 。 2代区翌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羽化 , 一、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分别在4月至5月19月至10月;3代区翌年3月下旬越冬代成虫羽化 , 一、二、三代幼虫为害期分别在4月至5月、6月至7月上旬及9月至l0月;福建则多以卵少数以幼虫越冬 , 翌年2—3月幼虫孵化 , 一、二代幼虫为害期分别在2月上旬至4月上旬、5月下旬至6月下旬 , 二代于6月中下旬开始以蛹越夏 , 至9月上旬后 , 越夏蛹陆续羽化 , 三代幼虫为害期在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 。 各虫态历期:江西修水卵期7—24天 , 幼虫期25一150天 , 成虫寿命5—9天;福建福安卵期8—13天 , 幼虫期18—27天 , 蛹期21—34天 , 成虫寿命6—10天 , 但越冬卵和幼虫分别为60天和62天 , 越夏蛹64—82天 , 未交尾成虫寿命15天左右 。 成虫于傍晚至清晨羽化 , 晚上6—10时和清晨4—6时居多 。 夜晚羽化的多为雄蛾 , 清晨羽化的多为雌蛾 。 雌蛾笨 , 飞翔力弱 , 一般原地攀于枝顶等待雄蛾交尾 。 雄蛾飞翔力也不强 , 只能在距地面1m、直径10m多的范围内扑飞 , 清晨和黄昏最活跃 , 中午或阳光强时 , 常潜伏于茶丛中或根际土面隐蔽处 。 趋光性不强 。 成虫羽化后2—3小时即交尾 , 交尾历时4—12小时 , 个别80、多小时 , 交尾一次或少数2—3次 。 雌蛾交尾后经4—5小时产卵 , 20一100粒成块产于叶背 。 每雌产卵量少者几粒 , 多者270余粒 , 平均120粒 , 未经交尾的雌蛾也能产卵 , 但不孵化 , 卵孵化整齐 , 同一卵块一般在1—2天内孵化完 。 幼虫喜群集 , 1龄幼虫在原卵块处聚集或取食;2龄幼虫常十至百余头群集于叶背 , 从叶缘向内取食 , 仅留主脉 , 食完一叶后群迁至另一叶为害;3龄后转移至枝上群集或挤作一团 , 大量蚕食叶片 , 吃光一丛、一枝 , 又在夜间转移他枝为害 。 幼虫随虫龄增长不断分群 , 最后一群一般只有十多头老熟幼虫爬至茶树根际处落叶下或表土中结茧化蛹 。 天敌有黑卵蜂、寄蝇、姬蜂、鸟类等 。
推荐阅读
- 茶树虫害--茶树绿鳞象甲
- 云南对野生茶树古茶园实行限制采摘措施
- 茶树虫害--茶树茶橙瘿螨
- 茶树虫害--茶树茶奕刺蛾
- 茶树虫害--茶树八点广翅蜡蝉
- 茶树新害虫——荷地瘦蚊
- 茶花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 茶树修剪的生物学基础
- 茶叶合理采摘的科学依据
- 茶的发现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