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茶树的起源及演变

2、古今中国野生茶树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祖国, 还可以从我国古今很多地方发现的野生大茶树得到进一步证明 。 【五 茶树的起源及演变】 在我国丰富多采的茶树品种资源中, 有一类非人工栽培也很少采制茶叶的大茶树, 俗称野生大茶树 。 它通常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的演化和自然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一个类群, 不同于早先人工栽培后丢荒的“荒野茶” 。 当然, 这是相当比较而言的 。 在人类懂得栽培利用之前, 茶树都是野生的 。 即使现今, 也还有半野生的茶树, 如居住在云南省楚雄、南华等哀牢山上的彝族同胞都有去林中挖掘野茶苗栽种的习惯 。 如今广为栽培的景谷大白茶、勐库大叶茶、凌云白毛茶、乐昌白毛茶、海南大叶茶、崇庆枇杷茶、桐梓大茶树等早年均是野生茶树 。 可见, 在野生茶和栽培茶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 野生茶的含义应该是野生型茶树 。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多的国家 。 早在三国(公元220—280年)《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 至苦涩, 取为屑茶饮, 亦可通夜不眠”之说 。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称:“其巴山峡川, 有两人合抱者, 伐而掇之 。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称:“建茶皆乔木……”, 宋子安(1130—1200年)《记东溪茶树》中说:“柑叶茶树高丈余, 径七八寸” 。 明代云南《大理府志》载:“点苍山(下关)……, 产茶树高一丈” 。 又据《广西通志》载:“白毛茶, ……树之大者高二丈, 小者七、八尺 。 嫩叶, 如银针, 老叶尖长, 如龙眼树叶而薄, 背有白色茸毛, 故名, 概属野生” 。 可见, 我国早在1700多年前就发现野生大茶树了 。 据不完全统计, 现在全国已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 。 其中云南省树干直径在100厘米以上的就有十多株 。 思茅地区镇源县九甲区和平乡千家寨发现野生茶树群落数千亩, 其中龙潭大茶树高18.5米, 树幅16.4米, 最低分枝10.1米, 基部干径83.4厘米 。 这些野生大茶树可谓是当今世界茶树之最了 。 我国野生大茶树有4个集中分布区, 一是滇南、滇西南, 二是滇、桂、黔毗邻区, 三是滇、川、黔毗邻区, 四是粤、赣、湘毗邻区, 少数散见于福建、台湾和海南省 。 主要集结在30°N线以南, 其中尤以25°N线附近居多, 并沿着北回归线向两侧扩散, 这与山茶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是一致的, 它对研究山茶属的演变途径有着重要的价值 。 在上述上4个分布区中的野生大茶树, 以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为最多;其次是四川省的南部和贵州省, 这些地区的茶树多属高大乔木树型, 具有较典型的原始形态特征, 且常见与山茶树科植物和大头茶(Polysporaatillaris(Roxb)Sweet)、木荷(Schima wallichii choisy)、铃木(Eurya acuminatissma Merr)、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 (Wight et Arn.)Sprague)、石笔木(C.pachyandra Hu)等混生,形成山茶科植物的分布区系 。 此外, 在粤、湘、赣毗邻区是苦茶最多集中的地区, 其中尤以南岭山脉两侧最多, 如江华苦茶、蓝山苦茶、安远苦茶、丰州苦茶、横坑苦茶、思顺苦茶、24县苦茶、贺县苦茶等 。 苦茶由于含有较多的酚酸物质, 如黄酮类和花青素, 再加构成茶叶苦涩味的重要成分如表一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EGCG)、表一儿茶素没有良子酸酯(L—ECG)含量较高, 使茶汤具有很浓的苦味, 如乳源苦茶“一杯中放叶数片, 便苦似黄连, 难以入口” 。 苦茶的生理机制虽需深入研究, 但其具有着重要的潜在利用价值, 如可筛选出适制优质红茶品种, 还可研制药用茶等 。 总之, 自古至今, 我国发现的野生大茶树, 时间之早, 树体之大, 数量之多, 分布之广, 性状之异, 堪称世界之最, 这是国家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 。 有关野生茶树性状等, 详见本书第四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