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的原产地和栽培简史( 二 )

种植:唐陆羽《茶经》中说:凡艺而不实, 植而罕茂, 法如种瓜, 三岁可采 。 就是说种茶时必须将土壤踏实, 否则就长不好;种茶如种瓜, 苗小时要勤加培育, 促使速生快长, 这样三年后就可以开采 。 我国种茶技术, 到明朝已相当科学 。 如罗廪在《茶解》中就曾写道:秋社扣摘茶子, 水浮, 取沉者, 略晒去湿润, 沙拌藏竹篓中, 勿令冻伤, 俟春旺时种之 。 茶喜丛生, 先治地平整, 行间疏密, 纵横各二尺许, 每一坑下子一掬, 覆以焦土, 不宜太厚;次年分植, 三年便可摘取 。 这和我国解放前的丛播茶园, 已经没有多少差别了 。 管理:茶园耕锄与施肥等作业, 最早见于唐末五代这间朝霞鄂所编的《四时纂要》 。 南宋时福建建瓯的茶叶, 早已列为贡茶, 不仅数量多, 而且品质也好 。 这时农民对茶园管理方法已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经验 。 赵汝砺在《北苑别录》(公元1186年)中记述:草木至夏益盛, 故欲导生长之报导, 以渗雨露之泽, 每岁六月兴工, 虚其本, 培其土, 滋蔓之草, 遏郁之木, 悉用除之…….此之谓开 。 所谓开, 清朝汪继壕(公元1800年)曾有一段注释:茶园恶草, 每遇夏日最烈时, 用众锄治, 杀去草根, 以粪茶根, 名曰开 。 因此, 开的作用, 不仅在于连根锄去茶园中滋生的杂草和小灌木, 而且要对茶树根旁进行换土或培土以及压青施肥等一整套操作技术 。 这一茶园管理技术措施迄今仍在我国许多山区茶园中施行, 但名称叫做挖伏山, 并且流行着七挖金、八挖银的农谚 。 到了明朝, 肥料来源和施肥技术又有了发展 。 如明代罗廪《茶解》中就有:茶地觉力薄, 当培以焦土 。 治焦土法, 下置乱草, 上覆以土, 用火烧过 。 每茶根旁掘一小坑, 培以升许, 须记方所, 以便次年培壅 。 这与目前山区茶园中烧制焦泥灰, 培壅茶树的方法, 并无二致 。 当时在有些茶园中, 还施一些淘米废水, 如《茶解》中说:晴昼锄过, 可用米泔浇之 。 由于这种肥源不多, 当然不会普遍应用 。 采茶:我国很早就重视茶叶采摘标准与采摘技术 。 陆羽《茶经》中讲到要采带芽的嫩梢, 并且要选在晴天采摘 。 到了宋朝, 已经注意到在采茶时不要带进鱼叶和老叶 。 如《东溪试茶录》说:乌带(指老叶)白合(指鱼叶), 茶之大病, 不去乌带, 则色黄黑而恶, 不去白合, 则味苦涩 。 租后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公元1107年)中已讲到采摘标准的不同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如说: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 一枪一旗为拣芽, 一枪二旗为次之, 余斯为下 。 这和目前杭州龙井中、上档茶的分级标准几乎是一致的 。 到了明朝后期, 浙江杭州人许次纾写了一本《茶疏》(公元1597年), 讲到当时杭州茶区如何掌握春茶的适时采摘时说:清明谷雨, 采茶之候也 。 清时太早, 立夏太迟, 谷雨前事, 其时适中 。 从《茶疏》中还可看出, 当时在杭州已经开始采摘秋茶, 如说:往日无有于秋日摘茶者, 近乃有之 。 秋七、八月重摘一番, 谓之早春 。 并说其品甚佳 。 但是当时不采夏茶, 因为梅茶涩苦, 止堪作下食, 而且采了夏茶后, 还要降低秋茶产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