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然贬酒褒茶道

        佛教与茶 , 因缘深长 , 在我国茶业发展史上 , 佛教的作用不可低估 。 唐代前后我国茶业的发展与兴盛阶段 , 茶产区主要集中在佛教盛行的古寺名刹附近 。 天下名山僧多占 , 自古高僧爱斗茶 。 四川蒙顶茶、河北仙人掌茶、庐山云雾茶、武夷岩茶、黄山毛峰茶、普陀佛茶等一大批名茶 , 都是由僧侣创制的 。 浙江天台国清寺、杭州径山寺、宁波天童寺等还是中国佛教和茶文化东传日本、韩国的胜地 。 佛教崇茶 , 历代爱茶的高僧不乏其人 。 南朝武康小山寺释法瑶“饭所饮茶” , 79岁时还被孝武帝宣召进京赐茶 , 是茶史上记载的较早的高僧茶事 。 唐代有多位高僧对后世茶文化产生较大影响 , 如《封氏闻见记》记载的泰山灵岩寺降魔大师 , 开元年间(713-741)即在僧众学禅打坐时 , 不吃晚餐 , 倡导茶饮 , 寺僧们“人自怀挟 , 到处煮饮 , 从此转相仿效 , 遂成风俗 。 起自邹、齐、沧、棣 , 渐至京邑 , 城市多开店铺 , 煎茶卖之 , 不问道俗 , 投钱取饮 。 ”影响更大的著名诗僧兼茶僧皎然(704—785) , 贬酒褒茶 , 推崇饮茶可得道 , 与茶圣陆羽结为“缁素忘年交” 。 他与集佛门茶事大成的同高僧怀海(720-814) , 以及稍后创立著名“吃茶去”三字禅的 “赵州古佛”从谂(778—897) ,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皎然(704—785) , 字清昼 , 俗姓谢 , 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 。 湖州(今属浙江)人 。 精通佛典 , 又博涉经史诸子 , 文章清丽 , 尤善于诗 。 多送别酬答之作 , 部分篇什宣扬佛教出世思想 , 情调闲适 , 语言简淡 。 有《皎然集》(又名《杼山集》、《昼上人集》)十卷 , 另有诗论《诗式》、《诗议》、《诗评》 , 以《诗式》较为著名 。
“以茶悟道”出典处
作为诗僧兼茶僧 , 皎然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 , 更写下许多富有韵味的茶诗 。 在他存世的28首茶诗中 , 《饮茶歌诮 崔石使君》是“茶道”两字的出典处:
越人遗我剡溪茗 , 采得金芽爨金鼎 。
素瓷雪色飘沫香 , 何似诸仙琼蕊浆 。
一饮涤昏寐 , 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 , 忽如飞雨洒清尘;
三饮便得道 , 何须苦心破烦恼 。
此物清高世莫知 , 世人饮酒徒自欺 。
愁看毕卓瓮间夜 , 笑向陶潜篱下时 。
崔侯啜之意不已 , 狂歌一曲惊人耳 。
孰知茶道全尔真 , 唯有丹丘得如此 。
诗人对友人赠送的剡溪(今浙江嵊州至新昌境内)香茗作了热情赞美 , 并两次提到“道”与“茶道” , 认为饮后神清气爽 , 能修行得道 , 以茶悟道 。 需要说明的是 , 当代“茶道”两字包含三种意思 , 除了皎然首提“以茶悟道”外 , 与他同时代的唐代官吏、学者封演(生卒年不详 , 唐天宝[742—756]末第进士)在《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中提到的“茶道” , 则是茶文化的代名词 , 而当代受日本文化影响 , “茶道”又可单指茶艺表演 。 笔者曾写过论文《试论中日对“茶道”名词的不同释义与认知——比较中日茶文化》 , 对此作过认真探讨 , 这里不作展开 。
此诗的另一层意思是褒茶贬酒 。 他认为茶是清高之物 , 可惜未被更多人了解 。 规劝世人莫像毕卓、陶潜那样嗜酒如命 。 “世人饮酒徒自欺”之句富有哲理性 , 酒少有营养 , 尤其是白酒几乎没有营养成份 , 饮酒只是长期酒精刺激后形成的心理依赖 , 有道是饮酒解瘾瘾更瘾 , 借酒浇愁愁更愁 , 无异于自欺欺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