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2008年 , 宗教学博士黄奎在全面考察禅宗清规的基础上 , 对于茶礼做了非常全面的研究 。 他把宋元禅宗清规中的茶礼的应用做了全面、细致的统计 , 尤其指出存在大量没有明言茶礼的事实 。 在此基础上把“以茶汤为载体的交际礼仪”简称为茶礼 , 为茶礼下了一个事实上的定义 。 在之后的研究中也做了补充修正 , 因为茶礼频繁出现在丧葬佛事中 , “可能具有与死者对话的性质 , 故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际性茶礼 。 ”最后得出如下的结论:
首先 , 茶礼的出现、持续存在且渐趋繁复 , 说明茶礼在禅寺有其存在的理由 。 其次 , 茶礼的程序化倾向和复杂化程度对僧职人员以至僧众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 茶礼制度的建立健全无疑是寺政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 最后 , 茶礼是一把双刃剑 , 既可提神醒脑 , 交流沟通 , 怡情养性 , 有助于僧众参禅悟道 , 亲密友善 , 和合有序;也有可能因尊卑差等 , 位次有别 , 众口难调 , 而成为僧众间潜隐罅隙、萌生龃龉和诱发颉颃的导火索 。 碰上争强好胜、不知谦让为何物的劣僧 , 本应典雅和睦的茶礼就常常恶变为不欢而散的茶衅 。 综上所述 , 茶礼可以折射出禅寺的善恶美丑、喜怒哀乐和是非曲直 , 禅寺中的茶礼现象很值得研究 。 [1]
在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的同时 , 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方向 , 从宗教学的角度肯定了茶礼研究的意义 。 此外 , 黄奎还从文化学角度研究了茶礼 。 把茶礼视为“展示禅宗在佛教中国化和华梵文化交融方面的典型表现”之一 。 [2]
2010年 , 关剑平发表了《〈敕修百丈清规〉与佛教茶礼》一文 , 在继承福岛俊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 全面整理《清规》中的茶礼以及与茶礼直接相关的其它仪规的史料 , 总结《清规》所反映的茶礼特征如下:
1.茶礼应用的高频率
2.茶礼应用的高规格
3.饮茶的高度礼仪化
4.饮茶的高度程式化
5.茶礼实施者的专业化
6.世俗习俗的吸收
7.世俗节日的佛教化
8.世俗节日的积极参与
【茶汤礼仪的学术史研究】9.健全的后勤保障体制[3]
2011年 , 宗教学研究者李继武校点《敕修百丈清规》的成果问世了 。 就像笔者在前面总结的 , 《敕修百丈清规》中包含了大量茶礼的内容 , 研究《敕修百丈清规》而对茶礼熟视无睹是难以想象的 , 事实上李继武也的确对茶礼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
李继武把《百丈清规》的制度体系分解为寺院组织管理制度、僧众管理制度和礼仪活动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 “礼仪活动制度是根据寺院组织中各种团体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 分别设置的佛事礼仪和茶汤礼仪等程序性规定 。 ”为茶汤礼仪做了定位 。 而茶汤礼仪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在佛教丛林寺院中 , 各种活动的形式和过程都被礼仪化 , 因此 , 丛林组织的活动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礼仪活动 , 在禅宗清规中 , 有关丛林活动的制度主要表现为礼仪活动制度 。 ”[4]佛教礼仪活动分为佛事礼仪与茶汤礼仪两种形式:
佛事礼仪是佛教文化传统中原有的活动形式 , 其主要是在进行各种佛事活动过程中使用的礼仪形式 , 是人与佛、菩萨之间进行沟通的方式 。 茶汤礼仪则是禅宗清规借鉴和吸收儒家礼制文化 , 创设的另一种丛林活动的礼仪形式 , 是将丛林中非佛事礼仪活动纳入了另一种活动礼仪形式之中 , 主要作为丛林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的活动形式 。 [5]
推荐阅读
- 听茶、看茶、喝茶
- “道南理窟”的清仓盘点
- 怎样做美味的胡萝卜香菇素丸子?
- 雪里红酸菜的腌制方法
- 如何在家里自制柿饼
- 腌制萝卜干的方法
- 洋姜的腌制方法
- 鱼骨木瓜汤的做法
- 粉蒸肉的美味做法
- 一套护肤品的使用顺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