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茶道的由来

我国是茶的故乡 , 发现茶、利用茶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 因此 , 茶艺茶道也有悠久历史 。 神农发现茶后 , 世人先是当药用 , 再作饮品用 。 西周时 , 四川茶已作为贡茶进贡周朝廷 。 至汉代 , 饮茶逐渐流行 。 唐代时更加盛行 , 西安、洛阳、湖北、四川等地 , “以为比屋之饮” 。 至宋代 , 饮茶已成为人家每日不可缺少的七件事之一 。 如何植茶、制茶、煎茶、煮茶、点茶、冲泡茶 , 茶人讲究技巧 , 形成茶艺 。 在饮茶、品茶中 , 将体验、经验、精神感受加以总结 , 就形成茶道 。 所以 , 茶艺先于茶道 。 先有感性知识 , 再有理性认知 。
唐朝陆羽撰写的《茶经》是我国及世界上第一部茶书 , 第一部关于茶的来源、茶的制作、茶的器具、茶的煮饮、茶的产地等的记载和论述的专著 , 将前人对茶的感性知识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 , 总结出关于茶的条条道道来 , 这是茶道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 中国的茶道从这里开始诞生 。 在此之前 , 虽然有茶的制作、茶的品饮、茶的文献记载 , 但没有像《茶经》那样作系统研究、考察和总结 , 所以 , 没有产生明确的茶道 。
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篇中写道:“楚人陆鸿渐为茶论 , 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 , 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 , 远近倾慕 , 好事者家藏一副 。 有常伯熊者 , 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 于是茶道大行 ,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 ”封演所说“茶道大行” , 是较早提到“茶道”一词的 。 而正如他所指出 , “茶道大行”是从陆鸿渐的“茶论”《茶经》开始的 , 经常伯熊对《茶经》进行“润色”推广 , 而广加流行起来 。 陆羽《茶经》中的“茶论” , 如《茶经》中指出:“茶之为用 , 味至寒 , 为饮最宜 。 精行俭德之人 , 若热渴、凝闷、胸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 , 聊四五啜 , 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 ”这里将茶的功用作了精辟的总结 , 意思是说 , 茶的功用 , 味至寒 , 最适宜饮用 。 “精行俭德”的人 , 如果热渴、凝闷、胸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 , 煎好茶 , 喝上四五口 , 可以与理想中的饮料“醍醐、甘露”相比美 , 有如饮“醍醐、甘露”之感 。 《茶经》中还说:“荡昏寐 , 饮之以茶”等 。
与陆羽同时的陆羽好友皎然僧人也提到茶道 。 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 , 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 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 何须苦心破烦恼” , “熟知茶道全尔真 , 唯有丹丘得如此” 。 这里的“涤昏寐”、“清我神”、“便得道”、“破烦恼”都是品饮茶的精神感受 , 说出了“茶道”的内涵 。 皎然还写有《寻陆鸿渐不遇》的诗 , 诗曰:“移家虽带郭 , 野径入桑麻 。 近种篱边菊 , 秋来未著花 。 扣门无犬吠 , 欲去问西家 。 报道山中去 , 归来每日斜 。 ”描述了陆羽的住处和每天忙于到“山中”考察茶的情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