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9月 , 台湾着名学者李敖探访北京法源寺 ,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以一杯清茶待客 , 谓之“君子之交淡如水” 。 既礼貌周到 , 又体现出佛门清净的风范 。 孰不知这普普通通的一杯茶 , 却已和出家僧众相伴千年 , 有着不解的缘分 。
茶是地地道道的国货 , 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 。 陆羽《茶经》曰:“茶乃南方嘉木 。 ”说明茶原产于我国南方 。 《本草纲目》称茶树源于巴蜀 , 闽、浙、江、湖、淮南山中都有种植 。 早在远古 , 茶的药用价值就被我们的祖先所认识、利用 。 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 , 一日中七十二毒 , 后用茶解之 , 方能幸免 , 这才把医药传世 , 惠及后人 。
在隋唐以前 , 南方人饮茶、食用茶有很长的历史 , 尤其是在道家、玄学家和士大夫阶层中颇受欢迎 。 到了东晋 , 饮茶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风尚 。 而在中原地区 , 茶还是稀有之物 , 不为一般人所知 。 根据《世说新语》记载 , 一个南下经商的北方人甚至连茶是什么都不清楚 。 可见当时的北方人好饮乳酒 , 还不习惯喝茶 。 南北朝时期 , 菩提达摩从梁地北上来到少室山 , 修禅悟道 , 传说他对着石壁一坐就是9年 , 这期间难免体生疲倦 , 眼皮打架 , 于是他干脆把眼皮撕掉 , 以振奋精神 。 不久眼皮落地之处就生出茶树一棵 , 上面的绿叶偶然飘到小沙弥的开水锅里 , 达摩喝下去后 , 顿时困意全消 , 身心舒畅 , 自此开了禅门饮茶的先河 。 这个故事十分有趣 , 却难免夸张 。 喝茶当不是这位虬髯碧眼的大师始创的 , 但达摩从南方北上 , 把茶叶和南方人喝茶提神的习惯带入禅门 , 却也称得上是一位先驱者了 。
随着隋唐时国家的统一 , 大运河的修建 , 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渐渐通畅 , 茶叶也开始向北方流通 。 而中原的饮茶风气 , 则是自唐开元年间大兴佛教而连带发展起来的 。 这一点 , 在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有很好的说明 , 其称:“茶 , 南人好饮之 , 北人不多饮 。 开元中 ,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 , 大兴禅教 , 学禅 , 务于不寐 , 又不昔食 , 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 , 到处煮饮 , 从此转相仿效 , 遂成风俗 。 自邹、齐、沧 , 渐至京邑 , 城市多开店铺 , 煎茶卖之 。 ”可见 , 北方的饮茶习惯 , 正是借着禅宗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 , 自此南北茶叶贸易也迅速膨胀 , 南方所产茶叶 , 源源北上 , “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 可见禅宗对茶的推广作用 , 是相当大的 。 《封氏见闻记》的记载也充分反映出饮茶和禅宗修行之间的密切联系 。 禅 , 梵语作“禅那” , 意思是“静虑”、“思维修” 。 禅宗讲究“心注一境”、“正审思虑”以达到由痴而智 , 明心见性的境界 , 主要是通过坐禅的方式 。 禅僧坐禅的时候 , 过午不食、晚间不睡 , 十分容易疲乏 , 而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去烦恶、止渴生津等功效 , 最适宜禅僧饮用 。 同时佛家认为茶有“三德” , 除了宜于坐禅之外 , 还有饱食之后促进消化和抑制性欲的功效 , 所以很快就得到僧人的青睐 , 成为禅门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到了唐朝中后期 , 这种结合更加紧密 , 禅院中专设“茶寮” , 以供众僧吃茶;专门煎点茶的 , 设有专职 , 称为“茶头” 。 丛林规则 , 每天要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 。 新主持晋山时 , 也有点茶的仪式;甚至有以茶为筵的“茶会” 。 自此后的一千余年 , 虽历兴衰 , 僧人以奉茶为待客之道 , 却从未改变 。
推荐阅读
- 饮茶的最高境界——悟茶道
- 化妆品的使用步骤
- 葱油饼的家常做法大全
- 百合银耳红枣汤的做法
- 怎样做美味的土豆葱油饼?
- 戚风蛋糕底的制作方法
- 水煮五香花生米的做法
- 职场待人处事的技巧
- 发票未上传怎么处理
- 过山风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