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简约之美

我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一大传统特色 , 即乃简约之美也 。
简者 , 简易也;约者 , 俭约也 。 啜茗之道 , 历来皆宜乎简易 , 而不宜乎繁难;宜乎俭约 , 而不宜乎奢糜 。 不论古今中外 , 斯理皆一也 。 这是因为 , 喝茶并品茶 , 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 , 一种习惯 , 一种生理需要并文化需要 。 所以它贵乎简易 , 而非贵乎繁难;贵乎俭约 , 而非贵乎奢糜 。 史实证明 , 茶道生活中的大凡繁难之法 , 必被淘汰;大凡奢糜之风 , 亦必被涤荡 。 昔日唐代的饮茶 , 只缘其时所用的是饼茶 , 故有“九难”之说 。 此种“九难”之法 , 一般百姓人家怎堪奉行呢!无怪乎待到明代 , 终于来了一场革命 , 索性废黜饼茶 , 不再袭用那般繁难之法 , 而代之以叶茶的撮泡之法 , 随冲随饮 , 方便之极;并且亦富审美文化价值 , 更能体现中国茶道的自然之美并简约之美 。 故尔明代以降 , 此种撮泡之茶则历久风靡而不衰 , 直迄于今 。
我国茶道审美文化中这种简约之美的形成 , 当然离不开我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 就文化背景来说 , 这跟文人茶道有着密切关系 。 在我国 , 文人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理念颇具影响力 , 每每足以左右我国茶坛在审美文化方面的取向 。 中国文人所秉持的审美理念包括诗论 , 画论 , 乐论 , 戏论 , 书论 , 大体上是根柢于道家的审美学说 , 即以表现简约、淡泊、虚静、清逸、幽玄之类为尚 。 此类审美文化思潮 , 曾经一度澎湃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坛而形成主流;至于其时的茶道审美文化呢 , 自然亦被渲染于其中 。
而在宋代文坛的审美理念中 , 则有苏轼的“发纤浓于简古 , 寄至味淡泊”之说 。 此外 , 刘克庄尚有“繁浓不如简澹”之说 。 故尔宋代诗词中 , 则不乏“疏枝”、“疏影”、“疏竹”的描写 , 并且对于疏景、淡景的诸般意象 , 即如清疏、空疏、枯疏、萧疏、疏朗、疏润、疏宕、疏落之类意象 , 则亦常被文人们所感悟 , 所赏鉴 , 乃至用来作为创作题材而被反映到了他们的艺术作品中 。 他们的艺术创作是这样 , 茶道审美自然亦如斯也 。 由是文人茶道生活中这种简约之美的茶风,即应而生焉 。
当然,我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简约之美,却并非全然是由来于文人茶道 。 追溯起来,则有着极其遥远而悠久的历史渊源 。 这就不能不说到我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滥觞史 。
我国本是茶树的发源地 , 茶道文化的发祥地 。 那么 , 早在悠悠万载之前 , 我国原始茶叶文化并茶道文化是如何发生的呢?具体一点说,它是始于“简”,抑是始于“繁”呢?它是始于“俭”,抑是始于“奢”呢?乍一听,这种设问似乎是多余的,本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嘛 。 然而,不,这却并非多余的设问 。 如果比较一下中日茶道文化发生的历史,就会一眼看出彼此之间存在着怎般的殊异:我国是始于“简”,而日本却是始于“繁”;我国是始于“俭”,而日本却是始于“奢” 。 那么,中日茶道文化之间存在的这种殊异是偶然的么?不,当然不是,这就恰恰是所谓“历史使之然也” 。
茶树宗主国毕竟最象茶树宗主国 。 就拿生嚼之茶来说罢,除了中国这个茶树宗主国之外 , 世界上有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始于生嚼之茶的呢?没有 。 而惟有中国却恰恰是始于生嚼之茶 。 即采下茶树鲜叶,就直接放在嘴里生嚼了吃,并且每每一边嚼着生茶叶,一边伴饮山泉水,且嚼且饮,且饮且嚼,这就是一种原始啜茶法 。 “啜”者,食、饮兼用之谓也 。 这种原始啜茶法 , 正是我国茶树原产地那些土著部族先民们对茶的最早之发现 , 最早之利用 , 最早之发明 , 最早之崇拜 。 这是出于假说么?这是出于臆测么?不 , 决决不然也 。 且看自古迄今 , 一直生活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境内的亘古大茶山 , 即哀牢山一带的苦聪人 , 当今依然犹在盛行嗜嚼生茶叶的这种原始茶风 。 兹特引录几段由苦聪人作者写下的记述文字 , 奉请读者诸君共赏之——

推荐阅读